后发优势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内源型和外源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道路,由于启动现代化的时间维度和现实条件的差异,外源型现代化的国家也具有一定的潜在优势并形成了后发优势理论,以此理论作支柱,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同模式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从起飞阶段向技术成熟推进阶段迈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压力和制约提前到来,国家干预模式面临着变革,科学技术的自主原始创新能力需要提升,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体制亟待创新。
[关键词] 后发优势;内源型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
研究现代化的学者根据创新性变革与传导性变革两种方式之不同,依据现代化道路的不同起源,划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化道路:一类是内源型现代化道路,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过程的社会变革道路,又称内源型变迁,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另一类是外源型现代化,这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进经济变革的道路,又称外诱变迁,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后就被迫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其间多次试图走向以现代化为取向的发展道路,但有的夭折,有的半途中断。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并得到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无论是从时间还是性质上看,中国这次重新启动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属于典型的外源型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的国家与内源型的现代化国家相比,现代化启动时间维度的差异所引起的内部、外部的环境与条件发生的变化,导致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具有独特的“历史规定性”和独特的“现实必要条件”。能否把握好这些“历史规定性”和“现实必要条件”是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实现自己发展战略的前提和现实基础。外源型发展中国家与内源型现代化国家相比有不同的优劣势,研究现代化的学者提出外源型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化解劣势,从而构建了现代化理论中的后发优势理论。
一、后发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基础
后发优势理论是对西方主流和传统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模式的重要理论支柱。其基本内涵是指在先进国家和地区与落后国家和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后发优势主要是从时间维度来说的,即后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存在后发优势就是因为它们在发展水平上比先进国家和地区落后,落后也为其跨越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优势。在后发优势理论的指导下,部分发展中国家制订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模式,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大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
后发优势属于国家和地区战略层面的问题,它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何发挥优势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命题。一般而言,实现这个命题有两种思路:赶超战略和跟随战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采取跟随战略的结果可能被越拉越远,而赶超战略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赶超战略又分为两种方式:激进式和分步式。激进式赶超战略违背经济成长规律,不能从总体上实现目标,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就属于典型的激进式赶超战略。分步式赶超战略是可行的选择,我国目前正是选择这样一种战略,即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基础上的分步式赶超战略。
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如果利用好自己的后发优势完全可以追上发达国家,这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德国和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利用后发优势挤进了世界资本主义一流强国的行列。20世纪的中后期,亚洲“四小龙”利用后发优势迅速进入中等发达资本主义行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利用了后发优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就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1]。
二、以后发优势为基础的不同发展模式的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的同质性
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认为内源型现代化国家和外源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劣势和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都是以后发优势理论制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其中,东亚、拉美和印度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尤为显著。由于三个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同时依据后发优势理论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东亚、拉美和印度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模式。
东亚后发优势理论特点是“经济优先主义”,亦称“经济第一主义”[2]。其基本含义是把经济发展放在国家各项工作的首位或中心。经济第一主义是东亚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最高原则,也是东亚成功的第一要素。拉美地区后发优势理论的基础是依附理论。依附理论认为:世界现代化过程是一个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将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纳入其经济体系,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不断地被依附化的过程,而这种依附是导致非西方国家不发达的主要根源。据此理论,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模式则采取了结构主义的政策主张,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拉美国家强化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本国工业发展的政策,有意识地以扭曲市场机制的办法来保障本国工业的发展。印度的现代化理论则是以“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印度实行计划经济,建立公营企业。其计划经济的前提是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包括公营和私营两部分经济。公营经济主要靠国有化、新建企业等办法不断补充。印度政府的国家干预主要是“半管制”模式,这是一种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的混合模式。政府通过“半管制”模式组织生产,引导和影响私营部门的投资和生产,使其与公共部门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发挥各自的作用。
尽管研究现代化的学者分析后发优势理论的优、劣势的角度不同,在实践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模式也有不同特点,但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了重要的一致性。这些不同发展战略和模式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后发优势理论做基础,利用其潜在的后发优势,这些后发优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的路径不同,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共同点:报酬递减方面的后发优势,科学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后发优势以及结构转变方面的后发优势。
报酬递减方面的后发优势,主要是指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所产生的后发优势。发达国家的资本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由此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得更快。这个方面的后发优势现在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资本报酬递减规律是否存在。从各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的数据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大趋势是投资率高于储蓄率,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储蓄率高于投资率,这表明资本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这个事实证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报酬率可能比发达国家要高。
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学术界讨论得最多的话题,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发达国家发明出来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溢出效应,这对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来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经存在的科学技术。他们只要花费较小的成本就可以把这些科学技术引进并运用于生产中,这一方面节约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也缩短了它们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此外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这就节省了在实践中摸索和试验的时间和资源,这也是后发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就是结构转变方面的后发优势,这方面通常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最初都是农业国,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最终实现工业化。落后的农业部门生产率较低,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较高,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到工业部门,可以提高这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地增长。这方面的后发国家优势在发达国家是不存在的,因为那里所有部门都现代化了,生产率差异较小。不考虑其他因素,仅就结构转变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快于发达国家。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进程中我国后发优势面临的潜在挑战
尽管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已经得到科学的总结,在不同的时期,也被一些国家的实践所证实。但是,更多国家的发展结果并不令人乐观。这说明后发优势的潜能不可能自发地发挥出来,它们需要后进国家和地区创造使其得以发挥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条件,以及一套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多次中断与重启的国家,它的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为各国政界和学者所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确地发挥后发优势并且为其从潜在的能力变为现实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后发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实施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进入人均国民收入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按照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美国经济史专家罗斯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把现代化的坐标图画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做准备、起飞、向技术成熟推进和大众高消费。[3]罗斯托关于经济成长五阶段的理论,颇有牵强之处,但作为一个比较分析框架,仍有参考价值。我国现阶段处于罗斯托所说的向技术成熟推进阶段。根据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验,这个阶段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国在这一阶段仍然要利用后发优势,实施追赶型发展战略,由于现代化阶段的推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现实问题,使中国曾经出现的后发优势正在不同程度地流失,中国的后发优势面临新的潜在挑战。说是潜在挑战是因为他们在未来的现实中可向优势方面转变,也可变为劣势。
1.向技术成熟推进阶段推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压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提前到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向技术成熟推进阶段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差,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向技术成熟推进阶段也会出现资源紧张的局面,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普遍落后,使其成为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这样发达国家国内资源紧张的矛盾会被化解,所以,发达国家阶段向技术成熟推进阶段资源成为助其腾飞的条件。而今,发达国家面临着再发展,发展中国家都在实施赶超型战略,世界资源出现了整体性紧张,我国能够利用国际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紧张的条件进一步复杂化。中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遇到的诸如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对经济的严重制约,是发达国家在大众高消费阶段才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人口、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严重制约的时间方位前移,为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