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短篇作品>创新与大师

创新与大师

详细内容

2006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和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座谈时谈到:“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看来总理是为高等教育人才没有培养出大师级人才而颇感焦虑。从这里可以得出几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大师?中国到底有没有大师?中国现行教育模式砸就培养不出大师?大师培养只是大学的事吗?出大师的可能性是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一提到学术大师,人们总是和某种大奖联系起来,特别是某些国际知名大奖联系起来,最有说明意义大奖恐怕就是诺贝尔奖了。一提到诺贝尔奖,就会想到一大串名字,法郎士,爱因斯坦,罗素,泰戈尔,川端刚成,等等,太多了,难以一一例举,怎么就没有一个是中国人。照这种标准中国的确没有大师,这人些要么有重大创造,要么有重大发明或发现。第二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大师?照前一种观点就没有。但大师一定要拿大奖后才是大师吗?袁隆平先生没得诺奖,那他算不算大师?第三个问题,中国现行教育模式砸就培养不出大师?我看没有出大师这种说法有几种情况:一是我们实质上没有名分上也没有;二是实际上有但我们还没有发现他,还没有大师之名(有实无名);三是我们有大师但不是真正的大师,这些大师是吹出来,炒出来的(有名无实);四是以前我们对大师这现象毫不关心。我看大家关心的是第一种――实质上没有名分上也没有。而大家要的就是既要有实质也要有名分,只有名分没有实质,在短期内我们可以捞到一些好处和荣誉,但大师终归是大师,其学问是要拿出来见人的,要是穿了邦就太丢人了。而只要实质上的不要名分上的不但前种好处没有,还会使真正的大师无用武之地,埋没人才。如果二者兼得就能既得到好出也不浪费人才。第四个问题,大师培养只是大学的事吗?我认为大师的出现不只跟大学有关,而是跟整个教育体系有关,教育没出大师跟小学中学就没有关系?跟教育体制就没有关系?跟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没有关系?跟教学方式没有关系?等等――――我看不出大师相关方面都没有责任。第五个问题,出大师的可能性是怎么办?这才是本文要重点说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大师都是要么创造,要么发明或发现了新的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或者事物的人。人整出来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的,跟其他不同的东西。一句话人家创造了新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不出大师,走进我们的教室看看,老师在教些什么,怎么教,学生在学些什么,怎么学就知道了。有人就曾经描述我们的教学过程:老师照本宣科,学生课上抄老师所宣,课后背所抄之宣,考试答所背之宣。这种教学过程教不出大师不奇怪,出了大师才奇怪,如果出了那真是见鬼了!大师级人物都有很高的创新能力,人家通过刻苦钻研不断创新,越过重重障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体系。显然靠抄和背不是成就大师的途径。看来要实现大师梦,创新是一条必经之路。要做到创新有创新能力是基本条件。但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笔者也有一些看法,可能是拾人牙慧或无稽之谈。还望老师批评和斧正。我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种因素:

  一是教师要有过硬的素质。老师出了一般应有的素质外,还要有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技能。要想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老师首先要有创新能力,孟子曾说:君子以其昭昭方能使人昭昭,而小人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不可能。我们也常常说:学习全靠自觉性,老师只是领路人;教是为了不教。不错啊,领路要领创新之路啊,要领他们去创新啊,自觉是自觉创新啊,而不是领他们去抄去背之路啊,自觉也不只是自觉地抄和背啊。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山区,别说是创新的素质了,一些些教师连起码的素质都没有。我曾遇到过一个小学教师,直辖市读成直hai市,墨水读成hei水,小学三年级平均分3分,老师参考不及格,这样的水平如何使人昭昭,如何领路?

  二是学生的智力要正常。我们无法给一个低智或智障的人讲明白一种知识,有些人连说话都难学会,更不要说让他去创新了。这当然没有歧视他们的意思,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我们多多关照他们,但要他们去创新什么就太难为情了。在一定程度上说不是人人都适合去干创新的事情的。

  三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好奇心对创新来说必不可少,如果一个人对某事某物产生好奇心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琢磨,直到把他搞清楚为止。不但如此,他还会对此产生种种疑问:它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样是真的或最好的吗?它是不是可以更完美?于是就有一种动力迫使他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他搞清楚后的结果就是要么,他把它彻底颠覆,重新创造一个它,要么他把它推向前进直至完美。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对拖勒密的地心说的一种颠覆,牛顿的力学就是对加历略的力学的完善。

  四要使学生拥有挑战权威的勇气。对于权威的过分迷恋和虔诚使我们的学生丧失了挑战权威的勇气,更丧失了创新的饿能力。对于权威我们胆小如鼠,不但如此还要把它当成近似神的东西供起来瞻仰,而不是去挑战它,怀疑它。有权威在我们就不敢僭越,不敢跨越雷池。我们的学习就是背经典,解释经典,更过分的是我们把这种背诵和解释就看成是创新。假如我们迷恋的是一种假的,那就更糟了。罗素先生就说过:在一个假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推出来。如果一种学问是假的,除了找证明否定它是创新外,其他的解释只会让它更假,那解释是在造假,而不是创新。有人会说假也有用啊,那是伦理的范畴不是本文的讨论点。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就是挑战自然哲学的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经典物理学的异端。在一定程度上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挑战和被挑战的过程。我认为这种挑战对象首先是老师,其次才是其他的,这当然我们的老师要有能承受这种挑战的心胸。如果学生连挑战老师的勇气都没有,对其他的权威的挑战就无从谈起。虽然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威,但他是一种最弱势的那一种,因为老师只是传递信息和引导学生,而不是在树立强有力的权威。

  五要使学生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借鉴移植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想像力也是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我们别指望一个想像力贫乏的人会创造出新的东西。柏拉图的《理想国》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是作不出来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丰富的想像力不会那么浪漫,潇洒,飘逸。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也是来源于丰富的想像力,苯环的分子结构是化学家在看到六条小蛇相互咬尾巴的时候联想到的。另外学科移植能力也至关重要,马克思-韦伯在创立社会学是就移植了物理学的很多知识,以至于后才会有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之说。

  六要有民主,自由,宽松,公平的学术环境。一个社会要想有新东西出炉,有大师出炉,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必不可少。我对在一个学术“专制”和垄断的氛围里能出好东西,新东西的想法不敢恭维。在这种氛围里,学术权掌握在权威人物的手里,一旦别人提出新的观点或体系,往往被视为异端,如果冒犯桌权威,马上就被贴上各种坏的标签,受到权威和其拥护者的口诛笔伐,在非常时期还会上升到政治高度。所以在这种氛围里是不会出新东西和大师的,就算出了也是给权威家们解释经典的那种人,他们只是在附庸风雅,拾人牙慧而已。文字狱时代也作古了,文革已经过去,这种环境我们现在有了,但大部分人还在拾人牙慧,嚼先人的馊锅巴冷饭,而不搞点新东西出来,没有大师出来,这真是活见鬼了。

  其他的因素还很多,由于篇幅所限,难以一一例举说明。如其他社会因素,教育观,教育体制,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教育价值观等等。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上述六种条件基本上能带领学生做创新方面的活动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