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研究述评(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标管理理论在国内外企业实践中已取得了成功,将其引入高校教学工作对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进无疑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拟就高校教学目标管理的内涵、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模式和创新性研究做一细致的梳理。
关键词:目标管理;高校;教学工作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它是使管理活动围绕和服务于目标中心,以分解和执行目标为手段,以圆满实现目标为宗旨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先生,目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技术,由于其简单可操作性,最早被广泛运用于各大企事业单位,后来逐渐被我国学者引入到高校管理研究中来,并起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校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阶段总目标,并将其逐级分解到校内各二级单位和个人,二级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自我调控,自觉为承诺的目标而奋斗,使个人目标、二级单位目标和学校总目标形成有机的目标链,从而对学校所有二级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董泽芳、何青、熊德明,2009)。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目标管理,而在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很多,很多学者在高校教学目标管理的内涵、措施、创新路径、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并对当前高校在目标管理运用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1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国内较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引入高校教学工作的是蒋伯惠,他认为高校的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动员教师和学生参加制订一定的教学工作目标,二是以制订和实现教学工作目标为手段,达到对教学工作的管理。
在认真分析了高校管理目标体系之后,吕皖(1989)认为高校的目标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预计量性,即超前性;有序性;集合性;微分性;多边性;向量性。
朱中华(1998)认为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是指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全体教学人员和教学管理干部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和分解,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地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高校总体教学工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其基本思想是:高校一切教学始于目标的制定,工作的进行以目标为导向,工作的结果以完成目标的程度来评价。他认为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注重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次,实行按目标分权与自我控制;最后,全员参与、按成果评价。
而吴永荣、张魏平(2007)则认为高校教学目标管理就是将目标管理方法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使高校教学总目标科学地转化为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分目标和教师个人工作目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我控制,高效优质地达成高校教学总目标。他们认为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有3个特点:第一,以自我控制代替强制控制;第二,由过程控制变为关注结果;第三,目标管理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贺雪娟、黄冠群(2004)认为高校的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具有以下5个特点:①指导性与系统性相结合;②全员性与全程性相结合;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④自测性与可比性;⑤未来性与可预测性。针对这些特点,徐体高、胡效亚(2007)两位专家在研究二级教学单位的目标管理时发现,柔性与刚性的结合这一特点能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融合统一,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
在实践者的研究基础上,董泽芳、张继平(2008)在总结了众多学者的观点后认为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目标管理的共性特征以外,即目标的明确性、员工的参与性、时限的规定性、自我控制性、权责的共担性和自我评价性以外,认为它还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第二,目标的一致性与多元性;第三,条件的适应性与设计的整体性;第四,全员的参与性与分工的协调性;第五,方式的多样性与手段的灵活性。
2高校教学工作目标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宋周、何燕(2002)对当前高校目标管理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认为目前高校正在实施的目标管理多为行政的量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我国高校的实践中却常常是那些目标难以界定、难以明确、难以检验的部门最先强调实施目标管理”,“实质上仍然是直线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手段,本质上体现的是管理的控制职能而非计划职能。”同时,他们还认为目标管理多混同于行政管理,这必然导致负面问题的出现及目标管理本身被等同于行政管理,进一步加深了传统管理方式的弊病;职责权限难以划清,容易出现部门本位化倾向;还易出现目标体系呆板僵化,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情况。总的来说,他们把当前高校目标管理不够理想的问题归因于形式重于内容,方式大于目标。
郭必裕(2005)在总结我国高校目标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指出阻碍我国高校目标管理科学实施的原因在于:对高校目标确定缺乏科学性、目标体系构建中的行政摊派、目标的实施缺乏有效的激励、缺少目标管理考评和控制机制等,并对我国高校有效实施目标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首先,他将我国目前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4个方面:目标本身的欠缺;目标体系构建缺乏民主;目标重制定轻管理;目标考核方法陈旧。在仔细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目标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郭必裕认为有效地实施目标管理应该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建立有利于目标实现的管理体制;目标制定注重职工的参与性;处理好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管理重心下移,使部门在实现目标中做到职权利相统一;建立目标考核与激励机制。这些措施也直接在吴永荣、张魏平发表的《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模式探讨》(2007)一文中得到体现,或有相通之处。
与郭必裕看法有类似之处,李丽华(2007)认为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目标制定上,流于形式;在目标分解上,缺少双向沟通;在目标实施上,目标的“超稳定性”; 在目标考核上,标准的单一化。他在分析了上述问题对高校目标管理存在的各种不利影响之后提出应抓住目标管理的精髓,从以下7个方面做好目标管理工作:①高度重视目标制定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②高度重视教职工参与高校目标的设置;③重视目标过程的反馈;④重视目标的激励功能;⑤重视目标责任绩效考核;⑥要重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⑦要高度重视“软”管理,使目标管理和情感管理有机结合。
董泽芳、何青、熊德明(2009)三位学者在对中南地区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认为:实施目标管理的高校数呈上升趋势,目标管理的实施与院校层次成正相关,目标考核是管理实施中的最大难点,上下协商是目标达成的最佳策略,监控机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实地考察是目标考核的有效方式,专家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体。在调查中他们发现高校目标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目标制定缺乏广泛的动员;目标体系不够科学;责权利不够配套。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营造上下欲同的组织氛围。第二,构建全面、合理的目标体系。第三,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动力机制。
此外,熊德明、董泽芳(2008)还仔细研究了高校目标管理中的机构设置问题,并对机构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他们对广州和湖北的十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到两种机构设置模式:挂靠式设置模式、独立式设置模式。各有优缺点,不过两位学者认为后者更可取,虽然调查中只有20 %的学校应用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