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现代大学制度探究(一)

现代大学制度探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在重提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对理念付诸实施的制度层面进行探究。认为:大学的理念可归究为要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制度建设上要在国家的宏观层面和具体大学的微观层面着手。宏观层面上,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高校办学模式的变革、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淡化大学特色;变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微观层面上,实行教授治校,突出校长角色。

【关键词】 大学理念;管理制度;学术自治;学术自由

  Abstract:Objective Bringing up the notion of university agai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otion at the level of system, holding the view that the notion can be boiled down to what kind of a university should be constructe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mbarked from both the national macro?level and the concrete university?s micro?level. At the macro?level, it is desirable to apply modern educational notion to gui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l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pluralism in the main bod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with its features weakened, and to transform the higher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large its independent power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At the micro?level, professors managing the university and president?s role being highlighted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notion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system; academic autonomy; academic freedom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有赖于一种理念的指引。因此,在就现代大学制度层面加以探究前,不能回避的首要之举便是要提出什么是大学理念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大学理念呢?

  一、大学理念的重提
  
  笔者之所以说对大学理念的重提,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有许多学者作了较详尽、深入的探究,但有一点令笔者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也很难给出一个权威的定位,也许这在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理念问题本身的掺杂时空函数的复杂性。有的学者将大学理念和大学理想等同起来或密切联系起来,“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理想和理念体现的是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是关于大学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大学宗旨和使命的一种理性认识,并对大学发展的实践路径提供精神上的指引,它体现的是大学的一种追求、品位和精神。大学理念一经确定,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甚至不得不留下时代的烙印。”〔1〕还有的学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的理念是什么?但以列举的方式将大学的理念所应包含的方面归究为几点,对我们理解到底什么是大学理念应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的黄万胜学者在他的题为《大学理念和人文学》一文的摘要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理念大致有五个方面。其一,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大学应把学生当作未来能够领袖群伦的精英加以培养,主要不是技能教育,而是人文教育。其二,大学理念应慎对知识的价值取向。突出知识生产的大学理念最大的问题是以知识标准规定了大学教学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其三,大学如何服务社会。最好不要低估市场对大学的污染,尤其是那些仍然坚持把大学要服务社会效益当作大学理念的人们。其四,大学的任务是接续文化,弘扬传统。其五,大学是社会政治批判中心。〔2〕笔者以为,关于什么是大学理念的问题,可归结为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和要建设什么大学的内部逻辑相通的问题,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大学到底应该承载怎样的职能问题。关于这个较具体的问题,学者们基本上由两种主张:其一,突出大学教育的人文性。其二,突出大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我们可借用蔡先金学者的概括, “重建派倡导和守护富有精神与理想的象牙塔,其目的与意义就在于为大学提供一种美好、纯洁、积极的参照和追求:在更深一层意义上来说,就是维护大学自身的独立和自由。走出派:关注与强调大学的社会功用。走出派主要针对大学具有疏离社会倾向而提出大学应该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并从大学社会功用出发,认为大学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总的来说,他们重在强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3〕 关于第一种情况,教育界的精英或权威性人物对此多有论述,比如,洪堡大学校长纽曼认为,“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力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这种教育能给人以对自己的观点与判断的真理,给人以表述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口才,给人以倡导这种观点与判断的力量。”〔4〕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Neil L.Rudenstine)在北大讲演时说:“大学帮助学生寻求实用和令人满意的职业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是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力,而且使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的人。它帮助我们的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它帮助我们看到用其他方法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它使我们作为个人和我们社区的成员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5〕关于第二种情况,我们也很容易找到很为权威的论证:比如,陈至立国务委员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大学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大学是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生力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应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世纪之交,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集中力量,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并相继启动了著名的211工程和985工程。〔6〕 (关于此,笔者将在宏观的管理层面重提)由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关于大学的理念问题,很难形成统一的见识,但无论持有哪种大学理念,或倾向于持有哪种大学理念,在将理念付诸实施的同时都离不开相应的大学制度的支撑。离开制度层面的支撑,理念将流于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英国历史学家科班在对中世纪大学的兴衰进行个案考察后认为,大学的发展与制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有的中世纪大学之所以能走向繁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对制度建设的重视,他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加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要使智力活动的契机不被消散,那么在取得学术成就之后,必须作出制度上的反映。缺乏巩固的组织,在开始时也许为自由探究提供了机会,但是经久不息和有控制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上的构架才能得到”。〔7〕那么当下,我们又应该建设怎样的大学制度,或弱化一些讲,我们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二、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究
  
  关于什么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不乏学者研究。比如,李斌和邹生根在《论现代大学理论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一文中明确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办学体制;二是形成符合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前者是指大学外部,明确各级政府、社会方面与大学的关系;后者是指大学内部,规范其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8〕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有关大学外部层面的制度我们称其为宏观上的制度,相对应的有关大学内部的制度我们称其为微观制度。我们对大学管理制度的探究恰恰要从这两个维度来着手。结合前人研究观点,笔者以为可突出以下诸项:
  
  (一)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淡化大学特色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必须以高等教育思想和基本观念的变革为先导。从目前看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远未达到合理的状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走政府办学向社会办学扩张的道路,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不失恰当之举。
  
  谈到大学特色问题。那么,什么是特色?是不是与众不同就是具有特色的表现呢?如果这样的话,大街上能够超越世俗的偏见,起码在表面的行为习惯上“超凡脱俗”之人,那些精神有了些问题的人,拾荒族等都可以算作是具有特色了。因此把特色理解为与众不同显然有失恰当。笔者以为:特色,理解为在与众不同的基础上特别出色更可取。这种逻辑也许难于理解:要想建设出真正有特色的大学,需要的不是强化特色,而是相反,要淡化特色的观念。特色的形成,往往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某个大学在长期的时空背景下,慢慢整合周遭的资源,慢慢演化能够经受各种考验,最终积淀下来的才是自己的特色。其实,一所大学能够存在几十年、上百年甚或更长的时间,它本身肯定会具有自己的特色,换句话来讲,存在时间的长短本身就是衡量是否具有特色的重要参数。如果说如何形成特色是一个很难界定的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将问题弱化,用一种“反面启示法”,比如,人为的、刻意的模仿绝不会形成自身的特色,就拿较具体的我国在宏观的操作层面上实行的重点大学办学制度为例,在这种制度的指引下,决不会形成,相反,只能会埋没和扼杀许多大学特色形成的可能。因为,在重点大学办学制度的指引下,国家对重点大学进行政策优惠、倾斜投资、重点扶持。那么,重点大学便会占尽先机。在这不断突出重点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制造榜样:只有像重点大学那样发展,只有拼命跻进重点大学的行列,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全国重点大学代表着全国性规范和标准,又由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全国大学都看北大清华。作为理工科重点的清华大学,现在发展文科,走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其他大学也一路跟风。50年代院系调整的单科化现在又被综合化浪潮所取代,尽管两次调整的方向相反,所表现的逻辑确是一致的,那就是单一化的发展,不去思考另外一种发展的可能。为了吸引政府倾斜投资,为了迎合以重点大学为例制定出来的评估标准,为了跻进重点大学行列,一般大学不得不模仿重点大学的办学模式。可见,重点大学的制度导向时时引诱着其他高校的模仿行为。因此,越是强调重点大学,越是对重点大学的倾斜投资,越是在重点大学中进一步突出重中之重,单一化趋势就越严重,特色大学的出现就越来越难。重点大学由政府指定而不是公平竞争获得的做法,更是伤害了一般大学。〔9〕由此说来,我们越是要最终办出特色的大学,我们在宏观的层面越要淡化大学特色。越急越慢,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