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发展战略探析:存在问题与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中存在着定位偏差、学科建设贪大求全、教师奇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无法真正在教学中落实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应当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准确定位,服务地方、发挥学科优势,搞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师的水平等,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真正实现办学内涵的实质性提升。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发展战略;定位
一、问题的提出
到2006年,全国已有198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利院校。升本后,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妥善定位,办出特色,尽快实现由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过渡,实现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真正实现办学内涵的实质性提升,是摆在新建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突出和现实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找出这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新建本科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发展战略定位的偏差
新建本科高校都花费了很多力气制定发展战略,从目标、层次,规模、学科、类型、服务范围、人才培养的规格等各个方面给自己定位。但由于对内外环境约束条件研究不适彻,缺乏清晰的办学理念,没有结合大学的使命与任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也由于办学者的短视,只对当前社会的需要作机械的反应,致使一些新建高校的办学定位矛盾混杂,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既模仿研究型高校,致力于上硕士、博士点,又无法放弃专科阶段形成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多头的目标在有限的人、财、物力面前显得捉襟见肘,阻碍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学科建设贪大求全,缺乏清晰的逻辑线路
用成功升本所带来的激情搞学科建设,亦步亦趋,盲目跟风,贪大求全,学科门类多头发展,面面俱到,妄求综合大学的发展模式,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深入研究。
升格后,学科怎么发展,怎样布局,新建本科高校尚在犹豫和彷徨。集中力量致力于一个学科的提升,做重点突破是一种办法;努力提升弱势学科,让所有的学科都获得发展,达到一种均势的提升,也是一种思路。但到底怎样做,是需要新建高校根据对外郎因素和内部因素的诊断评估来进行的。
学科建设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是专家开给新建高校的药方。但一些高校在操作中,对“强势”和“弱势”的理解较为狭隘,认为师资力量强、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学科就是强势学科,反之就是弱势学科,忽略了比较优势。资源投入的导向,使得一些学科看强不强,而弱势学科的发展势头却被遏制。
(三)兼收并蓄人才引进策略延缓了学科梯队建设步伐
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刚刚“专升本”成功的院校,其原有的师资力量很难胜任升格后高校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从事科研任务了,师资队伍尤其是骨干力量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
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人才不能围绕重点学科的发展进行。不顾学科的发展要求,不分青红皂白地引进人才,只要有高职称、高学历就行;在内部高层次人才培养时,教师愿意攻读什么学位、什么学位好读就读什么,追求数量指标的超标,更忽视了学科梯队的构建,形成人才资源的学校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四)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太过依赖学费收入
新建本科高校在升格本科的过程中,为迅速完善办学条件,提高软硬件水平,竞相圈地,新建扩建校园,依靠银行贷款建成一批规模宏大、华美壮观的园区。但随着贷款陆续到期,部分高校深陷还贷泥潭。高额度的高校贷款如果不能及时清偿,必将带来高校财务危机,后果十分严重。
(五)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无法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得到落实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观念陈旧混乱。对学术性和应用性,理论和实践,基础和技能,深度和广度等流行观念,找不到合适的平衡点,相互之间无法衔接。(2)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混乱,课程内容“旧、繁、空、窄”。(3)课时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结构不合理。选修课的比例偏低,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受传统课程观念及师资等因素的影响,选修课开设不规范,“因人设课”现象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