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中(一)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中(一)

详细内容

摘要:教师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简称《概论》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传播,还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论》课教学之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课教学;融合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高校《概论》课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概论》课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之中,是我们高校思品老师所应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还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高度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当代中国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值,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但社会阅历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所面临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学习、就业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不可避免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一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高校《概论》课教师有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中,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壮的身体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的核心素质。一般说来,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客观地认识世界,真心感受生活,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有利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有利于科学文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之中,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社会和集体。但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近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症状较为严重的占1%~2%。目前,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思品教师在讲授《概论》课中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概论》课教学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努力塑造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融心理健康教育于《概论》课教学中的方法
  
  (一)在教学中关爱学生心灵,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概论》课中蕴涵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挖掘,关爱学生心灵,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