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离异家庭子女的现状及学校教育(一)
详细内容
摘要:离婚率的不断升高了,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成为社会、学校不容忽视的一个新问题。本文从离异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和离异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加以分析,多方面论述离异家庭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学校教育的方法。
关健词:离异家庭、单亲学生、学校教育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愈来愈多的社会问题摆在学校教育面前,尤其是离婚率不断升高带来的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1979年我国内地的离婚率仅为3%,而现在已上升到13%,且67%的离异家庭有子女,其中,年龄在40岁左右,孩子在15岁上下的中年夫妻离婚占82%。这就是说,离异家庭的子女大都正值受义务教育时期,更是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育阶段。2001学年至2003学年,我校曾对742名初三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初一时离异家庭学生有18人,到初中毕业时增加到35人。同时又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到家庭变故的影响及父母单方面的遗弃,加之家长的心情、素质的局限,家庭教育残缺和方法简单,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这给学校教育增添了新的课题和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我校专门组织人员进行《农村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研究》,着重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父母离异的事实,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扰,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三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基本掌握了离异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找到了一些离异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 离异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离婚对双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项“迫不得已”的决定,但是影响最大的、伤害最深的还是孩子。因为,孩子耳闻目睹父母的吵嘴、打架、分居等失去理智的行为,使孩子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者,父母在“冷战”时期,也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我们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面资料,离异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性情孤僻,不愿与人结伴。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因为,孩子在父母闹离婚的整个过程中,要经历三个痛苦的阶段。第一阶段,当父母向他们发出离婚的信号后,在情感上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整日闷闷不乐,暗暗祈祷自己不会碰到这种不幸,希望父母能“回心转意”。第二阶段,在父母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是:以孩子当作要挟对方的筹码,(表面上)相互争夺孩子;或是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推来攘去,谁也不要,视孩子为累赘。孩子目睹了这一切而怀着一种被羞辱和是多余的感觉,强化了他们的自卑自贱心理。第三阶段,在父母离婚以后,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他们总是觉得“父母离婚是件很羞耻的事情”。所以,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同学瞧不起他、嘲笑他,更不愿看到别人触“景”生情,背着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所以,离异家庭的学生,不喜欢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不愿与人结伴。
第二,消沉厌学,缺乏上进心。离异家庭的孩子,随着父母的离婚,原先无忧无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撒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已成为过去,连句心理话也无处诉说。安逸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不能不让他们认同“没妈(爸)的孩子象根草”,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父母离婚前后的学习状态大不一样,上课时精神恍忽,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平时的行为习惯也大不如前,失去了往日的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等积极向上的朝气。我校一位读初二的离异家庭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看到同学的家长雨天送伞(雨披)、冷天送衣的时候;当我看到别的孩子拉着父母的手逛公园、逛商店的时候;当我看到同学病了,其父母就会马上出现在身旁陪伴着的时候;当我看到……。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委屈、我的孤独,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可以倾诉。”伤感与颓丧使得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因看不到前途而自暴自弃。
第三,容易树敌和走向极端。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状态,他们恨父母无情,他们怨生活不公,他们看不惯一切,仿佛什么人和事都在跟他们作斗。再则,离异家庭的孩子,虽说容易自卑,但不少自尊,甚至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为强烈。当他们失去了父母的这一依靠以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为此,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他们就会对号入座,从而表现为好斗和攻击性。我校的一位学生,当我们知道他的父母在近期离了婚,我们及时地安抚他,鼓励他要自立自强,他确实很“争气”,各方面表现比以前更出色。可是,时隔一个多月,他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老师,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自从我妈妈离开以后,父亲象变了个人似的,要么在外赌博,要么在家喝酒睡觉,我便成了他的‘出气筒’,时不时的不打即骂,我要离开这个家。”象这样原本好端端孩子,因家庭变故而选择逃学、离家出走的极端行为绝不是个别,其中一部分学生还因此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所利用,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许多调查也表明: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选择离家出走,自伤自杀,更容易陷入偷盗、暴力、吸毒等犯罪深渊。
第四,心理逆反,不愿接受教育。面对家庭的破裂,他们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是社会、父母、他人一手造成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什么事都不顺眼,什么人都不可相信。一次我跟一位离异家庭学生交谈时,他就直言:“最疼我、爱我的父母都在骗我,我还能相信谁?”还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她随父亲生活,一次母亲来校看望她,顺便还带了两套新衣服,可是这位学生连母亲的面都不愿意见,还大声嚷嚷:“她不是我的母亲,她不配做我的母亲。”在这类学生心里,几乎已经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一次一位班主任气愤地对我说起一件事:他发现班上有一位离异家庭的女生,有早恋苗头,批评了她几句。可她倒好,反而跟那男同学公开化了,连散步、在食堂吃饭都形影不离。他们不但不接受我的批评,反而向我示威。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往往明知故犯,逆其道而行之,你们“说是,是也不是”,你们“说不是,不是也是”,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达到心理平衡。
第五,行为习惯不良,不讲文明礼仪。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在父母的抚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懂得怎么生活,怎么做人。然而,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残缺的。因为,一般夫妻在闹离婚的那一段日子里,双方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感情纠葛,他们连自己的衣食住行也变得毫无规律,更谈不上对子女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的培养,给子女留下的只有无规律的生活和不文明的言行。有些单亲家长因自己的离婚使子女失去了母(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便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丰衣足食”,无条件满足;对孩子的行为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目的是想让子女比离婚前或比完全家庭的子女生活得更好、更安全。而正是这些不健全的教育,使孩子容易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不懂人际交往礼仪,甚至出现任性、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离异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从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高度,从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教育、感化、挽救离异家庭学生的这一崇高而艰巨的任务。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离婚率增加的直接受害者。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法律机制和社会舆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防止家庭关系的破裂,降低离婚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还要为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及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我认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学校教育应该注意和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