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实训的培养模式
详细内容
1、引言根据近几年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若干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呈现的现状是:① 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实现 “ 零距离 ” 就业;② 职业定位不准确,没有明确的目标;③ 职位定位不准确,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因此,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特别是科学引入生产性实训环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 存在问题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在各大高职院校中,生产性实训普遍存在着校企业合作的瓶颈。工学结合的两个主体学校与企业,是具有不同利益的主体,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以学生 “ 受益 ” 最大化为原则,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在没有国家政策与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企业对实施工学结合既缺乏动力,也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工学结合中产生了 “ 校热企冷 ” 的瓶颈障碍。
2.2 分析问题其实,在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的问题上,很多学者专家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商人的本性就是逐利,想要改变他们的本性,要求商人都成为 “ 慈善家 ”,这是不现实的,也根本不可行的。那么,是否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训是不可行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经济学中明确表明:任何个体的资源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用来生产 “ 此 ”,就不能生产 “ 彼 ”,“ 顾此 ” 的成本就是 “ 失彼 ”,一个个体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并通过 “ 贸易 ” 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 ——— 这就是相对优势理论。没有人会在每一种工作上都是成本最高或成本最低的:即使别人样样都比我出色,但只要我跟他共处,只要我们有交换的自由,那么我就不可能一无是处。换言之,只要我从事自己相对成本较低的工作,然后与他人交换,那么双方就都会得益。任何人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 2.3 解决问题因此,在校企合作开展生产中,学校的学生与企业的专职人员相比也是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为了扩大学生的相对优势,应该从以下两个关键方面入手:① “ 减少 ” 学生的价格,即工资 / 补贴收入;② 增加学生的 “ 价值 ”,即增加学生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怎么样才能做到以上两点呢?
3、如何突显学生的相对优势 3.1 科学设计实训过程渔民将沙丁鱼运回到渔港时,虽然经过种种努力,但是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运输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渔夫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就是著名的 “ 鲶鱼效应 ”。沙丁鱼型学生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想追求稳定,只想舒舒服服地拿个毕业证,平平庸庸地度过大学生活。但现实的就业竞争状况是不允许 “ 沙丁鱼 ” 有片刻的安宁的,“ 沙丁鱼 ” 如果不想窒息而亡,不想在将来的就业战场上被人打败,那么,就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如何才能在学生生产性实训管理中引起 “ 鲶鱼效应 ” 呢?答案是,科学设计实训过程。要引起 “ 鲶鱼效应 ” 就必须改变以前一窝蜂到企业实习的做法。为了便于管理,学校总是想尽办法一味大而全地安置学生实习,但是,学生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一窝蜂都到企业实习,看着每个人都是拿着一样的、低廉的实习补贴,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 “ 沙丁鱼 ”,往往实习效果很差,企业不满意学生的工作表现,学生在实践中也没有真正学到工作经验。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局面呢?要打破这种局面,学校必须推行差异化管理机制,科学设计实训过程。
本文选自上海论文网 ://.shlunwenw.致力于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本科论文,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