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计算机理论>Blog在高校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一)

Blog在高校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本文从分析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着手,概括了高校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并结合Blog的优势,提出深化高校网络课程整合的方案。

【关键词】Blog;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

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知识经济加速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对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事物走入教育领域,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必定引起原有的课堂结构的变化,也会出现一些直接来源于实践的教学模式。

一、对传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尤其是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任的高校,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把握其实质,在教学实践中就容易背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原则,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误区1、错误地认为“整合=课程+信息技术”

有些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错误地认为整合就是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这就造成了上课时用“机灌”代替了“人灌”,把教学内容以“电子书”的形式刷到屏幕上或制作一个课件、调出一段录像,认为教学媒体用的越多、整合就越充分。

显然这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不明确的表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认知的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主要的教学媒体。体现在教学中有三种功能: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学习对象。作为教学工具,信息技术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作为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被用来获取、存储、处理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对象,包括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基本技能、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是这三种功能的协调发展。

误区2、在资源的世界里迷航

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事物层出不穷,难以预料: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VOD校园点播系统等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等常规媒体,一时间我们的教室成了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教室”。

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技术和资源,在教学中该选择哪类?具体该怎么用才能最适合教学需要?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有些老师可能会束手无策了。以我们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说,随着对教学课件在课堂中的普及,促进了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产生,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课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于是在评选活动期间,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课件参评,以提高学校或教师的知名度。

2000年10月,教育部基教司李连宁针对这一问题在讲话指出:“让教师花很大精力去制作课件,实际上是一个事倍功半的事情。” “不再强调教师要做课件作为他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因此我们认为教学实用型软件应该成为课堂中CAI的主流。教师要能在较短的开发周期内自己制作教学软件,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不必过分追求软件的美观、技术含量和信息含量及涵盖知识点的数量,课件只要能够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在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误区3、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之一,已经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然而什么是“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些教师对这些问题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失之偏颇。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二是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创新、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并不是“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显然把信息的获取放在首位,无疑是片面地理解了信息素养的含义。

综上所述,将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在网络迅猛发展的21世纪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其弊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信息化学习环境的优势,是值得课程整合研究人员思考的问题。

二、高等院校开展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缓解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

1998以来,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步提高的同时,学生人数的增加、班级规模的扩大,使得教育资源短缺和教学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在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中,资源共享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困难。教师将有关的课程信息发布到网上,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利用OICQ、电子信箱、留言板等方式一对一、一对多地进行交流,将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及时与他人进行沟通,通过讨论,相互帮助、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2、适应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全面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或者“信息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教育工作历来重视提高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然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或多或少被轻视了,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这一重任更多的落在高等教育的肩上。

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获得信息,在未来社会里,可能上升为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不善于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和交流信息就像今天不会用语言、文字获得、交流信息一样,成为未来社会的新“文盲”。前面已经指出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其特殊优势,正切合教育改革的需求。
3、顺应高校教学管理和体制改革的趋势

目前,高校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学分制和选课制,弹性学制和小学期制也正逐渐在各高校试行。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体制之所以实施这样的改革,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利用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多学些东西。

弹性学制规定学生在3-8年内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者就可以得到学位,完成学业。学生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根据学校每学期开出的课程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要求和时间,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选定自己的课程和学习方式,甚至可以确定自己的修业年限。

小学期则缩短冗长的暑假和漫长的学期,作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和学期设置,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校园活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期期间,学校会邀请世界知名学者、大师为学生讲课,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接触世界科技前沿,通过教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网络环境为学生选择新的学制和学期设置提供了便捷,学生只要拥有校园网的接口和登入权限,就可以获取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使拥有不同课表、分布在学校不同地方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学习。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专家学者之间的交互变得通畅,通过同步和异步方式的交流,突破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空障碍。

高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摆脱传统技术的束缚,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那么该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整合呢?下面笔者结合目前网络新技术――Blog的应用谈几点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