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康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体会(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探讨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护理,而中西医结合组则在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加上中医特色的护理治疗,并于二、四周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比,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在功能康复程度及合并症减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护理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脑梗塞 恢复期 中西医结合 护理
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 [1]。急性期过后,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角歪斜等症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负担。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残疾[2],例如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肢体瘫痪。脑梗塞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运动、言语、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的再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间的交往,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中医辨证认为康复期的前6个月,正处于邪气被逐,正气未复,是康复的良机。有研究显示,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3]。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和护理脑梗塞恢复期患者10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介绍
1.1 入选对象
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入住我科的20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男119例,女81例;31例为二次发病;均为发病的6天内入院;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其中52例伴有意识障碍,全部患者皮肤无压疮;住院时间为2-4周。
1.2分组及护理方法
将200例脑梗塞康复期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中西医结合组100例,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5.6±10.5岁,有28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8±11.3岁,有24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定,分为轻、中、重型。[4]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神经功能缺损、并发症及既往史等方面,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病例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的治疗与西医的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生活、康复、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护理),而中西医结合组则在常规西医护理基础上,接受以下中医特色的护理治疗。
2 中医特色的护理体会
2.1中医辨证的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其躯体残疾的严重程度与精神因素(包括急躁易怒、紧张、抑郁)是密切相关[5]和互相影响的,脑梗塞患者经常表现为愤怒、焦虑、忧郁、恐惧、暴喜等几种情绪改变,这些心理、情绪因素常常导致患者失去治疗信心、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因此,我们通过护理评估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肝,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理论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学习在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以纠正异常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昏迷患者清醒之后,更应加强心理护理。
愤怒型患者,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咽干、口苦、胸闷胁痛、五心烦热。对于此类病人,需要在谅解的基础上,给以正确的疏导。我们运用中医的情志制约法,以悲制怒,向其家人了解患者最悲伤的生活事件,当其发怒时,予以适当刺激,以控制其烦怒的情绪。当其挑衅时,不予计较,待其情绪稳定后,我们向其讲明“百病生于气”的道理,并说服同病室的人给予谅解、忍让,减少其发怒机会。
忧思型患者,常表现为善太息、气短、愁容满面,心胸痞闷,纳食不香。针对患者的忧思症结,我们予以劝导,说明其思虑的错误性,让其认识到只有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才是治疗的最好方法。
悲观型患者,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失眠多梦、头晕心悸、疲倦乏力等神经衰弱的症状。“悲则气消”,意思是说悲伤能耗散阳气。我们运用中医情志相胜法,以喜胜悲,为病人提供周到的生活护理,给予患者关心体贴,经常与病人交谈,根据患者的爱好,讲些让其开心高兴的话,并让患者多听欢快、轻松的音乐。
惊恐型患者,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怕病情恶化、瘫痪不起,总惶惶不可终日。祖国医学认为“恐则气下,令人善惊,思使气结。”对此类患者,我们就其病情的发展及恢复过程给患者作出详细的解析,并引导患者对此进行对照分析,使病人消除恐惧的心理。
暴喜型患者,常表现为易于激动,情不自禁,喜笑无常,精神恍惚。喜属于对人体有益的情志,但欢喜太过,则使心气缓散而不藏,心气不足。针对此类患者,我们采用情志制约法,以恐胜喜。了解患者生活中最担心、最敏感的事情,以此适当恐吓之,并告之其疾病的危害性,嘱其家属勿与病人谈论家庭、工作等事,防止诱发病人情绪激动而使病情加重。
2.2按中医分型辨证施护
按中医辨证,脑血管病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二种。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
2.2.1中经络者病在经络,症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涩或口角歪斜等,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兼浮象。肝阳上亢型以情志调理为主,避免暴怒抑郁,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宜清淡甘寒,汤药宜凉服;风痰瘀阻型易眩晕,应安静卧床休息,防跌倒;气虚血瘀型体弱多汗,病室保持温暖避风,多汗时及时擦汗更衣,手足肿胀或瘀紫则用温水浸泡以消肿化瘀,并且帮助或指导病人做主动和被动运动;痰热腑实型饮食以清热、化痰、润燥为主;阴虚风动型可用五倍子粉水调后敷神阙穴,饮食以养阴清热为主。
2.2.2中脏腑:中脏腑又分为闭证与脱证。 闭证表现为因气血冲逆,血苑于上,肝风煽张,痰浊壅盛,症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大便闭塞,舌苔厚腻,脉弦滑而数者。闭证之阳闭风火上扰清窍型,按医嘱予以羚羊角汤服用外,并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以辛凉开窍、清热解毒;指导家属予以病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忌辛辣、肥甘等生湿助火之品;痰热内闭心窍型应严密观察面红、身热、肢凉、舌绛、苔黄褐等变化,按医嘱鼻饲安宫牛黄丸液体,中药煎液擦身及针刺曲池等穴位以降温。阳闭证病人可用银花、菊花水清洁口腔,达到清热除口臭的目的;阴闭之痰湿蒙闭心神型除服用涤痰汤外,并鼻饲苏合香丸液以辛温开窍;注意保暖,饮食宜偏温性食物。脱证者处于病情垂危阶段,表现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脉细弱;或汗出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浮大无根者,为真阳外越,证情凶险之征,应采取一切西医措施进行抢救,同时予以结合针灸人中、涌泉、合谷,加艾灸关元、气海、神阙、檀中以回阳救逆,病情稳定后可鼻饲参附粥,有回阳固脱之效[6]。
2.3中医辨证施食,药膳治疗的方法。
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理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恢复健康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节,能起巩固疗效的作用[7]。脑梗塞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为原则。昏迷者按医嘱予以鼻饲流质饮食,吞咽不便者选择半流或稀软食品,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一般患者可给普食。恢复期应注意滋补,可选用山楂、莲子、大枣、桂圆、甲鱼等有降压、降脂、软化血管和补益作用的食品。
2.4中医辨证的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8]。我们除常规的康复护理外(例如肢体、语言训练等),还进行以下的中医特色的康复护理。
2.4.1按摩:部位和穴位要根据疾病所涉及的部位和中医取穴论加以选定,依照先轻后重,由浅而深,由慢而快的原则,每日给患者按摩2-3次。上肢选用肩恼、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下肢选用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头面选用太阳、头维、百会等穴。
2.4.2中药药熨或外敷法:将川芎、丹参、红花、当归、赤芍等中药饮片等用布包好,水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药包热敷外熨患肢,日2-3次。熨烫过程中途经上述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