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一)
详细内容
中国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语文份量不小的必考点。因此,教师理当重视,切实履行教好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职责。但纵观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典诗词,选自课外篇章的偏多,侧重于学生理解运用、独立鉴赏能力的培养与考查。故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即在帮助学生读懂、掌握教材中古典诗词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呢?
一、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要鉴赏古典诗词,首先就要充分读懂诗词的文字,扫除语言障碍,甚至包括其中典故的出处、用意等。相反,若因文字的原因,过不了语言关,而不知作者云何,无法产生认识作用,那也就无法进行鉴赏审美了。鉴赏者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领会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真实情感。
对古典诗词披文入情,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语言意项的多样性
如白居易《卖炭翁》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其中“可怜”一词是“值得同情”的意思,与今义相近;但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百花高楼更可怜。“可怜”一词却表示“可爱”。可见,“可怜”一词于古代中可多个意项。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善于从整首诗词的情感入手,于该字词的多个意项中判断出一个最相符的意项。
2.语境词义的特殊性
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中“处”字令人费解,中学文言文中有关“处”字的意项无一相符,即无从解释。最后,我们只好于诗词的具体语境出发,推断出“处”字当以“时候”解释。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揣摸诗词的前后语境,从该首诗词的整体思想、立意去推断出某个词的特殊意项。
3.用典的出处和用意
前人于诗文中用典大体有两种类别:语典和事典。语典即“古诗古语”。如曹操《短歌行》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前二句出处《诗经?郑风?子衿》,原写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事典,即“古人古事”。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敌郭开暗中用金钱收买了赵使者。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特于使者面前吃一斗米饭十斤肉,并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却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从,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这是词人借典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老了,但仍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试问,若不知用典之出处与原意,何能知诗词中用典之用意?故我们应引导学生先探究用典之出处与原意,然后去察知作者的意旨。
二、引导学生“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状态等,进而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达到对作品由表到里的深刻理解。鉴赏古典诗词,知人论世,有利于较深入、准确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