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138例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及传统方法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术前30min~1h静脉给予足量头孢唑啉1次,术后再加用1~2个剂量。对照组术前不用抗生素,术后用三联抗生素(头孢唑啉+丁胺卡那+甲硝唑)5~7天。结果 两组术后切口、宫腔感染,血象恢复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安全、有效、剂量小、疗程短,优于术后多日用药。
【关键词】 剖宫产术;手术期间;抗生素预防;感染
剖宫产是解决阴道难产,某些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的一种有效、快速、相对安全的常用手术,但也是引起产后子宫感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是必不可少的措施。长期以来,剖宫产术前不用抗生素,术后常规联合使用抗生素5~7天预防感染,而近年来,为降低院内感染率,主张围手术期短程用药。自2000年以来我院对剖宫产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现将其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予新式剖宫产总人数中随机抽取138例作为围术期用药组(研究组)、1995年1月~1999年12月予子宫下段剖宫产中抽取138例作为传统用药组(对照组),两组设定条件均为第一胎,均无青霉素过敏史,术前排除呼吸系统疾病,且两组一般情况及高危妊娠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两组易感因素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易感因素比较(略)
χ2=7.90,P>0.05
1.3 方法 研究组采用以色列Stark医生所创的新式剖宫产术,即以Joel-Cohen横切口进入腹腔,于子宫上、下段交界处下2cm作子宫切口,单次全层缝合子宫肌层,间断缝合皮肤与皮下组织3针,术前30min~1h静脉滴注头孢唑啉3.0g,30min内滴完,若手术超过4h则术中增加用药1次,术后约6h重复用药1~2次;对照组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按苏应宽、刘新民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第2版的方法和步骤,以下腹皮肤纵切口进入腹腔,分两层缝合子宫切口,术前不用抗生素,术后返病房后静脉滴注头孢唑啉3.0g加丁胺卡那霉素0.4g加甲硝唑1.0g,共5~7天。
1.4 观察指标 术后体温、切口感染、宫腔感染、术后3天查血象WBC计数。
1.5 判断指标
1.5.1 切口感染 切口局部红、肿、热、痛,可扪及硬结、触痛或波动感,术后体温T>38℃,WBC>15×109/L。
1.5.2 宫腔感染 子宫复旧不良,宫体压痛,恶露多,有臭味,发热,WBC计数增多而无其它系统的感染症状。
1.6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