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护理体会(一)
详细内容
【关键词】 小儿静脉留置针 临床护理
小儿静脉留置针技术,是使用专用静脉留置针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延长每次静脉穿刺的间隔时间,减少患儿因反复穿刺而造成静脉损伤、感染和不必要的痛苦,有效保障了治疗效果,同时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缓解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
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儿科收住患儿680例,男413例,女367例,其中使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有302例,留置时间为2~9天。使用原因:病情危重、紧急抢救用药、静脉输血、特殊药物使用、静脉条件差、家长要求等。
2 操作方法
2.1 材料 采用苏州林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密闭式静脉留置针,使用型号为24 GA×0.7 in(19 ml/min)。
小儿静脉血管较细小弯曲,尤其头皮静脉,各种病理原因可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穿刺时不易成功,易堵管。因此穿刺时应选用管径为0.7 mm、管长为17~19 mm、组织相容性好且柔韧度较强的一次性密闭式小儿静脉留置针为宜。
2.2 穿刺方法 小儿静脉穿刺常选用头皮静脉,因其血管丰富表浅,易于固定,方便小儿肢体活动。但分支多且弯曲易损伤,所以常选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及其分支进行穿刺,肥胖儿可选用颈外静脉;较大的患儿可选用手背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等进行穿刺。
2.2.1 原有穿刺方法 (1)针头与皮肤呈10 °~20 °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针芯与套管同时送入血管内,再拔出针芯;(2)针头平行或呈5 °~10 °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拔出针芯后再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
方法1比较盲目,在置管过程中常因为强行送管而穿破血管;方法2易在拔出针芯时将套管一同拔出,导致穿刺失败。
2.2.2 改良的穿刺方法 (1)针头与皮肤呈10 °~ 20 °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用右手大拇指、食指固定针芯保持不动,再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持套管外端“Y”处,轻轻将部分套管送入血管内,然后右手送套管左手退针芯,将针芯完全拔出的同时,也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2)持续正压穿刺法:用5 ml无菌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3~5 ml,与留置针上的肝素帽接头紧密连接,排尽空气后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抽吸回血以证实针头在血管内。左手大拇指、食指固定套管“Y”型处,右手食指、中指夹持固定注射器,拇指轻缓的推动注射器活塞将生理盐水注入血管内,使血管充盈;以左手拇指、食指缓慢退出针芯,同时用右手拇指、食指将暴露在外的套管稳妥的送入血管内,抽吸回血确定套管在血管内后,妥善固定固定〔1〕。取下注射器,将留置针与输液装置相连接。
改良穿刺:(1)适用于儿科各类常见病患儿,适宜选用粗直、避开关节处的血管进行穿刺,这种方法目的性较明确,退针芯的过程中妥善固定套管,送套管的同时退针芯,杜绝了退针芯时不慎将套管拔出的情况;循序渐进地送入套管,有效避免了盲插套管将血管穿破的情况,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2)适用于病情危重、循环衰竭的患儿,如休克、发热、腹泻脱水等,这类患儿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壁弹性下降,血管塌陷,穿刺失败的可能性较大;穿刺时施以正压推注生理盐水,可以扩张静脉血管,使血管充盈,避免了回血堵塞套管,还可以随时证实套管是否在血管内,创造了良好的穿刺条件。
2.3 固定
2.3.1 穿刺成功后如何固定是至关重要的 固定时既要位置准确、动作敏捷,又要达到稳妥、安全、方便的要求。固定位置一般以穿刺点为中小,近心端透明贴固定于套管“Y”型处,远心端透明贴完全覆盖穿刺部位皮肤;为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应将留置针尾部软管固定于透明贴周围的皮肤上,不宜直接固定在透明贴上,以免影响观察视野,而且我们常用的透明贴质地较薄,操作时拉扯易破裂;肝素帽接头处不要固定,以便于更换输液装置、封管、拔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