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浅析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一)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所谓社会救助(SocialAssistance)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在矫正“市场失灵”,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救助保障低收入
  社会救助是居民生存权的基本保障,体现了国家职责。生存权和发展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获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社会救助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应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今世界上,社会救助制度通常被视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是一种完全由政府运作的最基本的再分配或转移支付制度,其责任或义务通常以立法方式加以确认。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社会救助是他们应当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
1我国城市贫困现状
  自1986年颁布《破产法》以来,我国登记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逐渐攀升。198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4万,失业率2%,而截至2003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已突破800万人,且今年第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已高达4.3%。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我国居民收入将不断增加;但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本世纪前20年,中国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而失业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我国城市人口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日趋明显。中国的城市基尼系数(或者说是贫富差距)已由1978年的0.16增加到2000年的0.32。国际经验表明,当基尼系数超过0.4时,国家往往可能出现社会紧张的局面。因此,在中国,缩小贫富差距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存在的系列问题
  2.1社会救助没有实现城乡统筹
  虽然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救助的覆盖范围更广,但是和城镇居民的救助金额有相当大的出入。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测算,截至2006年底,低保对象实际领到的低保金为月人均33.2元,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则为27.6元。从补助水平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2006年全面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的23个省份,平均补助水平为月人均35.4元,其中,东部地区50.9元,中部地区25.3元,西部地区25.5元。而城镇居民每月领取到的最低社会保障从100元到300元不等。
  2.2救助主体过于分散,形不成力量优势
  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分别由民政、教育、司法、劳动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实施,自成体系的开展社会救助,如此引发两个方面的明显弊端:一是管理机构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各个救助主体之间互不衔接,形不成合力,使政府在救助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综合救助能力减弱。二是由于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救助工作相互交叉,使有限的救助力量和
资源出现浪费。如每年的春节慰问中,民政部门慰问低保户、工会部门慰问困难职工、残联慰问残疾家庭,结果出现重复慰问,甚至出现一户同时得到4个部门的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