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关于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性及实践途径探析(一)

关于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性及实践途径探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功能群体
  论文摘要: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我们应站在重新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战略高度对如何践行荣辱观加以定位。建设社会功能群体有利于唤起人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实现社会道德重构的重要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在新形势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即八荣八耻),极具前瞻性,对我国公民道德的再规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涌现的大量正面以及一些负面的(如“范跑跑现象”)道德典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公职人员以及普通公民所需要遵循的社会道德观的进一步讨论,也证实了在新形势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改革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研究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道德的回归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刻不容缓。本文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与学术研究情况的综述分析基础上,指出应把在全民中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放在重新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并努力实行之,而建设社会功能群体有利于唤起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真正建成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文明的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推动与学术研究情况
  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K―KNS4.0)统计,至2008年5月底,各刊物共发表6222篇评论、报道和学习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章(各类报纸也发表了数千篇相关文章和报道)。根据其内容,大致分类如下:(1)关于学习响应的社论与形势报道,包括学习通知与学习规划,座谈会、表彰会的报道,各地宣传贯彻的情况汇总,各地推广的学习经验等,这方面的报道占总数的60%左右。(2)对各社会群体(如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中小学生、文艺界等)提出学习和践行的期望和针对性标准,这方面的论述占总数的20%左右。(3)从总体上论述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伟大意义,包括它的历史与民族传承、时代需求以及在实践上的紧迫性等,这方面的文章和短评占总数的15%左右。(4)对在全社会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术层面的思考,如道德的缺失与回归、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的设立、把推行荣辱观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来抓等等,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章不到总数的5%。
  以上统计反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迅疾而强劲的宣传发动多,但对如何从实践上达到持久并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缺乏研究与部署。这表明研究人员和各级部门仍然将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定位于“完成任务”这一层次…。各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且变化明显:2006年,4035篇;2007年,1942篇;2008年1―4月仅有160篇,全年预计少于500篇。这反映了一种时效特征,表明这项工作缺乏持久性。诚然,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来看,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特定的宣传重点或中心,多年围绕一个重点是难以做到的,但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全民中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达到回归道德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目的,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存在高潮和低谷的问题。
  2.动员会、表彰会、座谈会、歌咏会多,场景热烈,说明各个基层组织在宣传形式上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效果评估(如对宣传活动产生的效果实施舆论跟踪与监控,对社会思潮进行适时的在线调查等)不足,更缺乏针对评估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持续、扎实的工作目标,这就很难在工作中长期不懈地贯彻落实。
  3.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反映了参与人群的广泛程度,反映出某种成效,但有力度有分量的研究文章很少,更没有建立有基础的、扎实的研究体系,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情绪。这和我们现行的评价、评估、检查(包括对各级领导的政绩评价对个人的专业或业绩评价等)着力于一般性数据统计有关。评价不看数据是不行的,但仅看数据不看质量更不行。如果把文章当做现实的附庸和获得个人利益的敲门砖,则必然导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脱离群众,可能造成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被动性参与,导致信心和荣誉感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