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伦理思想与实践(一)
详细内容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秋瑾冲破传统婚姻关系的事例,探讨秋瑾有关男女平权、女性自立以及女权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秋瑾近代新型女性男女平权
秋瑾(1875―1907)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女革命家,女性革命的象征性人物。以往学术界对于秋瑾的革命思想及其革命经历与贡献等方面,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是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角度立论。虽然这是认识秋瑾的一个很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面,但是,由于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了女性自身革命的视角,以致对于秋瑾的整体形象的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未能充分彰显其作为近代新型女性代表人物的个性特质。本文拟在既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其伦理思想与实践的角度,着重对此进行专题探讨,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枷锁
秋瑾出身清末官宦之家,虽为女性,却深受传统经史教育,尤擅诗词,有才女之名。青少年时代的秋瑾,特别喜爱杜甫、陆游、辛弃痰等人饱含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的诗篇,非常仰慕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和花木兰、梁红玉等著名女杰。徐双韵说:“秋瑾在学习经史诗词以外,特别爱读《芝龛记》等小说,对秦良玉、沈云英备极推崇”。为此,她曾谱写《(芝龛记)题后》八章,热情歌颂明末女杰秦良玉、沈云英足以与男儿匹敌的英雄事迹,其中有云:“古今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马家妇其沈家女,曾有威名震九州。”“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结束戎妆貌出奇,个人如玉锦驼骑。同心两女肩朝事,多少男儿首自低。”“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儿显然,秋瑾是借诗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诗文才情正是催化秋瑾与众不同个性特质的因子。与大多数传统女性命运相似,秋瑾的婚姻是不幸的。1896年,在随父宦居湖南湘潭期间,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嫁与富绅子弟王廷钧(子芳)。
王家虽然经济上富有,足以与官宦之秋家门当户对,但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礼教极严,尤其夫婿王廷钧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纨绔子弟。据秋瑾的女儿日后回忆说:“王家原是一个旧式的大家庭,充满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尤以婆母屈氏,性情暴躁,御下极严,晨昏定省,不能有一点儿失礼。偶有过失,动遭面斥。”“王廷钧原是一个年少风流的公子哥儿,到了北京以后,被一班朋友们带着,成天价在外面酒肉征逐,后来又结交上了几个贝子贝勒,常常是花天酒地的混在一起,有时竞彻夜不归,甚至卧倒在酒瓮的旁边,沉醉不醒。”秋瑾婚后的痛苦可想而知。有《秋日感别》诗云:“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独上曝衣楼上望,一回屈指一潸然。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终日以泪洗面的秋瑾,对婚姻是无限失望的。“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可见,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与秋瑾的个性格格不入。
1902年,秋瑾随丈夫旅居京城。期间,她结识至交吴芝榱和日本友人服部繁子等人,阅读《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并参加一些公开的社交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扩大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秋瑾的思想因之一变,日渐开放起来。这时的秋瑾,已敢于与丈夫公开争吵,甚至愤然离家出走,“出居泰顺栈”。有《满江红》词云:“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是秋瑾当时对于婚后八年生活的痛苦总结,既有莫名无奈的惆怅,更有冲破沉重枷锁的憧憬。
1904年,秋瑾不顾一双年幼的儿女,毅然抛弃令她将要窒息的家庭,东渡日本。从此,她再也没有与丈夫王廷钧见面,并在给乃兄誉章的信中不断地贬斥、辱骂王廷钧,甚至一再宣称要与之“决裂”、“离婚”。她说:“子芳之人,行为禽兽之不若。人之不良,莫此为甚!即妹之珠帽及珠花亦为彼篡取,此等人岂可以人格待之哉?彼以待妹为无物,妹此等景况,尚思截取此银及物,是欲绝我命也;况在彼家相待之情形,直奴仆不如!……一闻此人,令人怒发冲冠;是可忍,此不可忍!嘱二妹讨取此银时,不妨决裂。”
“讨取百金,不妨决裂,因彼无礼实甚,天良丧尽,其居心直欲置妹于死地也。目我秋家以为无人,妹已衔之刺骨,当以仇敌相见,……无使此无天良之人,再出现于妹之名姓间方快。如后有人问及妹之夫婿,但答之‘死’可也。”“王宅之事举动,吾哥切勿信之。彼家之性情,妹知之深矣,方出此决裂之策也。曾不见从前之待我之情形乎?后妹出居泰顺栈,则又使其仆妇甘辞诱回,其种种举动更厉于前,无一毫改悔之心。况赴京之情形,乃吾哥所目击者;在京之种种暴虐及赴东情形,乃妹所身受者;岂有一年余不见,随能改变性质耶?吾能决其终身不能改变其无信义、无情谊、嫖赌、虚言、损人利己、凌侮亲戚、夜郎自大、铜臭纨绔之恶习丑态。……如彼至京有无礼之举动行为,吾哥即可借口彼从前之暴状及对我父母之无礼,种种荒谬之行为,例之今日文明世界,与之开谈判离婚。”此后,秋瑾夫妇关系虽然“名义”上仍在,…但“事实”上是根本不存在了。
秋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冲破了不幸婚姻的枷锁,在这方面,她无疑是近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先驱。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与切肤之痛的感受出发,秋瑾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酷迫害,并对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她指出,中国女性生来就受到非人的待遇,不过是男子的附属物而已。“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因此,她号召女性起来抗争,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说:“当初那些腐儒说什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他反对。”秋瑾开辟的女性解放的途径,就是从家庭革命到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这正是秋瑾自己的生命轨迹。
二、近代新型女性人格的塑造
作为近代中国女性解放的先驱人物,秋瑾自觉地因应清末国民思潮,其所倡导的女性解放的目标就是培养女国民,即塑造近代新型女性人格。她曾竭力号召全国女同胞“脱奴隶之范围,作自由舞台之女杰、女英雄、女豪杰”,效法法国的罗兰夫人、俄国的苏菲亚女士、美国的批茶夫人等世界著名女性人物,以“无负此国民责任”。他还在为留日速成女子师范学校所写的启事中,憧憬着培养改造国家与社会的“国民之母”,有云:“意自后我国姊妹苦经费之艰难、期间之短促、有志未逮者,咸得束轻便之行装,出幽密之闺房,乘快乐之汽船,吸自由之空气,络绎东渡,预备修业。而毕业以后委身教育,或任教师,或任保姆,灿祖国文明之花,为庄严之国民之母。家庭教育之改良,社会精神之演进,无量事业,无量幸福,安知不胚胎于今日少数之女子。”
秋瑾铸造“国民”与“国民之母”,以塑造近代新型女性人格的基本思想如下:
第一,用天赋人权理论倡导男女平权。天赋人权是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批判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武器。这种思想在清末传人中国后,很快便被用于争取女性解放的锐器。秋瑾就利用天赋人权思想,倡导男女平权。这是其女性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她认为:“上天生人,男女原没有分别。”“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
她热情歌颂欧美国家女权的发达,并对中国女权不张的现状进行深刻的批判。有云:“近日得观欧美国,许多书说自由权,并言男女皆平等,天赋无偏利与权。强国强种全靠女,家庭教育尽娘传。女子并且能自立,人人盛唱女之权。女英女杰知多少,男子犹且不及焉。学校皆同男子等,各般科学尽完全。不同我国但学经和史,彼国分门各有专;普通先学诸科目,再进高等学校间。大学专门诸学备,哲学理化学并然。工艺更加美术画,师范工科农业完。般般学业非常盛,男和女竞胜求精日究研。所以人人能自活,独立精神似火燃。……我国女子相比并,一居地狱一天门。相去何只千百丈,难道是我辈先来不是人?无非自己甘卑贱,愿为奴隶牛马群。受他压制甘如饴,但将那梳妆衣饰讲时新。身作幽囚无怨恨,沉沦地狱不翻身。不思自己求学业,不思自立免求人;不思脱此奴隶纲,不思作个女中英;不思名誉扬中外,不思勋业染丹青;不思烈烈轰轰做,使千载人俱慕姓名;不思身受千般苦,不思跳出陷人坑。”她还曾作《勉女权歌》,宣称:“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筹。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她希望女性去掉依附男子的奴隶劣根性,争取与男子平等,成为新时代的“国民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