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一)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一)

详细内容

  摘要: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展现了资本主义不断向社会主义趋近的事实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为社会主义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条件,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面激化,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列宁主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从物质生产转向智能生产,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依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而缓慢发展,对社会发展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自然科学从观察和搜集材料的阶段过渡到认识自然的结构和变化规律的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不断变革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式。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理论是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出现了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文学游记的幻想到18世纪明确的法律条文,再到19世纪初的理论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还处在与封建主义并存并受制于封建主义的历史阶段,可以说是封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还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从封建主义的母体中摆脱出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社会主义思想家还不能达到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批判资本主义,构筑理想社会的材料还不能从现实中得到,就只能从头脑中勾画未来理想社会蓝图,“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即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机器大工业使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基本阶级。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阶级分化加快。旧的封建贵族、手工业者和农民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和斗争日益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三,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自然力代替了人力,扯平了劳动者在体力上的天然差别,奠定了劳动者在体力劳动中的平等地位,使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实现人的平等的希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平等提供了条件。以上三点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机器大工业的客观性是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考察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列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