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毛泽东的过渡时期理论(一)
详细内容
[摘要]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其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准备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其完整的表述是:“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其内容是正确的,人们从多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提出过程,以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为依据,分析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理论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观点
广义的革命,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革,事物的飞跃和质变,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狭义的革命或者说本来意义上的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革命阶段。政治革命就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的革命。社会革命是指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革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革命,它的矛头不是对着垄断权的所有,而是对着所有权的垄断;社会革命是穷人反对富人的公开的战争。”
社会主义政治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政权。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是指以社会主义的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历史过程的两个革命阶段,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目的。列宁说:“这个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即由无产阶级夺取可以用来镇压剥削者的一切反抗的政权。”由此可见,政治革命只是一次行动,是革命的第一步;社会革命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是革命的第二步,当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就结束了。但是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现的,中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准备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先建设,后改造”的最初构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即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在很长一段时间头脑是清醒的,思路是明确的。他说:“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这里,毛泽东强调的都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若干年”过渡时期的任务,即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到底何时开始向社会主义的全线进攻,也许要十五年。”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我们的国家要稳步地前进,“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指出:“那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这样一般‘相当长久’的时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总之,1952年9月以前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构想是,先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过渡时期的时间大概是十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这种过渡方式,叫做“先建设,后改造”的思想。
(二)“建设与改造”并举的思想
1952年9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谈到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时,他说,我们从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6月,毛泽东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三个大步就差不多了。”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并将它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的总路线。这种过渡的方式叫作“建设与改造”并举的战略。显然,1952年下半年之后,毛泽东的构想已不同于刚进城时他本人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设想了。“过去的设想大体是十年、十五年建设,条件成熟,然后一举实行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进入社会主义。”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继续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改变了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然后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改变了先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是利用、限制、发挥其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再用和平的有代价的方法收为国有的设想;改变了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再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认为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也能实现农业集体化;改变了在15年到20年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设想。“这种变化无疑既有它的积极方面,也有它的消极方面,特别是后来社会主义改造步骤超越总路线原定的计划而大大加速,更扩大了它的消极方面。”正如薄一波所说:结果是“‘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教训。我们后来在建设和工作中,多次发生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和其他严重的‘左’倾错误,而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也不能不说与此是有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