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结构(一)

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结构(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有一般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又有其特定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中外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世界优秀文化的和谐共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社会主义 和谐文化 基本结构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发展状态。它把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融为一体,构成自身的基本结构。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观念与一般和谐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和谐文化的共性,由于注入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在一般的和谐文化中增添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又具有其特殊的结构和质的规定性。
  
  一、中外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石
  
  1.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因
  在我国古代,“和谐”的实质,是指尊重差异,注重协调。《尚书・尧典》讲:“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广韵》讲:“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和谐”也指达到某种理想的效果,《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禅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指不同的事物汇聚、结合在一起,得其协调、平衡,就可以发展;“以同禅同”,“禅”原指辅佐的,即指单一同质事物的叠加,不会有新的发展。历史上,“和谐”还被认为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自然人的状态,“和”指符合礼仪法度的社会人状态,中和、和合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和谐”从哲学范畴到后来成为伦理准则,是一种理想化的思想和理想化的过程,其文化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小康社会的理想层面。《礼记・礼运》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在执者也,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是描绘夏、商、周三代时小康社会的生活状态。第二,大同社会的理想层面。孟子设计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老子设计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和谐社会。《礼记・礼运》构建的和谐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按照设想,这应是小康之后或小康之上的和谐社会。第三,近代思想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主要包括:太平天国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和谐社会;康有为描述的“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和谐图景;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的和谐思想。
  上述和谐观念,在民众心里存在已久,经过发酵、蒸馏、升华,成为今天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目标成了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价值体系,和谐的文化成了教化后人的文化内容。
  
  2.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有益补充
  西方“和谐”的本义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数的和谐。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是由数决定的,服从数的和谐。第二,音律和谐。与音节之间的音程具有同样的比例关系时,就会产生和谐与美。第三,社会和谐。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卢梭的“社会契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思想家格林的“政治和谐”,从巴斯夏的“和谐经济论”到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再到德沃金的“平等权利学说”,都体现着和谐社会的理想。到了现代,西方学者又提出了社会均衡论、协和社会论、社会系统论等和谐理论,构成了西方和谐思想的一道风景线。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理论,是西方和谐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设计的理想社会叫和谐制度;圣西门的“实业制度”,规划了未来和谐社会的远景;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并用“新和谐”命名,把和谐思想推向实践;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设计的是“全体和谐”社会,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确定为“和谐、自由和共有共享的制度”。这本书被马克思称为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
  西方和谐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借鉴材料。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主张,尽管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却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增添了很多发挥的余地和想像的空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良好素材。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侧重对超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和谐侧重现实的致用;中国文化重视群体的正义,而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的正义;中国文化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文化重视人际的界分;中国文化侧重价值的完满,而西方文化侧重人生目标的实现。中西方和谐文化的路向差异,提供了文化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西方文化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补中国文化“有神乏体”之弱,而中国文化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又可以修西方文化“有体乏神”之缺。中国文化固有的和谐智慧,在吸收西方和谐文化的质料后,更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深厚底蕴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书中,一再“提倡社会和谐”。但是,他们认为,人类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第一,和谐社会消除了对立和差别。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会非常融洽。第二,和谐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精神境界也极大提升。第三,和谐社会的关系协调。因为生产资料已成为社会占有,社会实行了各种社会化生产,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第四,和谐社会是“自由联合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没有了国家,没有差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未来和谐社会不仅是物质财富充分涌流,还要有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进而达到文化的和谐状态,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想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从文化方面看,这个价值体系至少应有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指导思想
  
  1.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这是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
  指导思想一元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我们惟一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动摇。毛泽东同志讲过:“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始终作到两条,一是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二是必须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靠这个指导思想取得胜利的。这方面,要记取的是苏联和东欧因指导思想的混乱导致剧变的教训。马克思主义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厦的设计方向,是决定大方向、大框框的东西。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改变文化的性质,也许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谐的,但决不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和谐文化。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并不否认其他优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它表明了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文化形式的关系,它无意取代其他类型的文化,更不是取消文化的多样化,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显示了和谐文化的结构复杂性。
  由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社会思潮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多元文化,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有机成分。这关键是增强多元文化与一元指导思想的共性,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导思想的新内涵,增强指导思想的现实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用一元化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性思想文化,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其他优秀文化百花齐放而不是万家墨面,百家争鸣而不是万马齐喑,使指导思想在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平等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