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之源(一)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之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族精神

  论文摘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渊源的论断。笔者力求在建构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台湾作家琼瑶说:“无论隔着山,隔着海,隔着岁月,中国人的心里总会流动着一条长江,一条黄河。”乡土文学家钟理和道:“原乡人的血只有流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古人云:有井水处有柳永;今人叹:有华人处,有金庸。这些精辟言语和不朽绝唱异曲同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和久远的震撼力。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专属于中华民族的、支配千百万人言行的观念和力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文化模式。从狭义上讲,它是专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构成要素或单位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它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的集合体。它集儒佛法道等为一体,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为内在规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习惯势力或惯性,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辜鸿铭先生一言而盖之曰:深沉、博大、质朴、精深。其中,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下,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在秋风扫黄叶般席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处于知识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正面临哲学和文化上的重新定位”。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共建民族精神家园。这凸显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治国方略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关系不和谐的最深层的表现是文化的不和谐和断层,主要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③任何战略思想,“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思想资料作为渊源。”④笔者认为,作为蕴涵众多珍贵遗产和传世性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

  首先,两者在目标诉求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目标诉求主要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巨著典籍中。《礼记》云:天下大公,选贤与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朝田亩制度》喊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口号。孙中山先生的规划则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弘扬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达到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目标。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它也被倾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平等,公平是贯穿两者的共同精神信旨。
  其次,两者在有关人的价值及社会发展理念方面颇呈趋同性。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珍贵璀璨的民本思想光芒。从孟夫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屈平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列子》中“天地万物,唯人为贵”的论述,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佛教中讲求:众生皆苦、普渡众生。这些都是悲天悯人的民本思想。根据《共产党宣言》的经典论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从“人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毛泽东认为“只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⑤邓小平提出我们的工作要由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来评判;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胡锦涛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强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发展方面,孟子曰:“知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可知天也。”庄子言:天地与我齐生,而万物与我合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含义是我们的发展模式要做到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生态文明构建。

  两者在接人待物策略上惊人相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即“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而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采取了中庸之道的技巧,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略并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面前受到平等保护;经济运行遵循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处理两岸三地关系遵循“一国两制”。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兼收并蓄,显示了包容性。《易经》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李斯《谏逐客书》中有“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溪流,故能就其深”的宏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一种宽容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认为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