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一)

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标志着党对理想社会状态的不懈追求,同时亦显示了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问题。怎样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关键词】和谐社会 建构社会 整合功能优化
  
  一、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当代探求
  
  和谐社会是党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新的概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我们党在本世纪前20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无疑包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无疑是向马克思描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更高程度的和谐社会迈进了一大步。中央对和谐社会的重视,实际上表明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社会矛盾与冲突纷繁复杂,对此不容轻视。这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六个矛盾。
  其一,是阶层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有的两个阶级(工人、农民)、一个阶层(知识分子)的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加剧,出现了管理者、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各阶层间政治差距在缩小,经济差距却在扩大,贫富分化正在加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这是对我国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其二,是干群矛盾。作为改革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有些领导干部会运用手中的权力触动某些群众利益,一些官员贪污腐败、寻租设租、脱离群众,严重消解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干群矛盾突出,一些地方甚至酿成了恶性群体性事件。其三,是劳资矛盾。政府在劳动者权益保障中严重缺位。近年来发生了很多重特大安全事故,农民工讨薪引起的极端事件,劳动保护不力导致的职工生命健康受损事故等等,劳资矛盾尖锐。其四,是思想矛盾。社会成员个体独立意识强化,却迷惑于激荡而来的多元价值观中,出现了信仰模糊、缺失甚至沉迷邪教的现象,许多人基于非理性的逆反选择心理或追求时髦心态,接受了西方价值观。其五,是生态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尚很脆弱,环境污染正在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环保意识仍然没有在人们头脑中植根。其六,是体制矛盾。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治社会根基的解构,使人们的利益诉求愿望和政治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社会流动加快与体制转轨相对滞后,已经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
  这些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对党的社会整合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二、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挑战
  
  所谓社会整合,就是通过制度、组织、价值理念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体系把社会结构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达到既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系统的完整性,又使社会具备更高的适应能力的效应持续过程。社会整合是执政党必须具备的重要功能。它要达成的目标是有效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促使社会在稳定中良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党、国家、社会三位一体,党政同构,社会消融。党的社会整合师从于苏联模式,以严密的组织网络和单一意识形态控制社会,排斥私有制和个体经济,党的组织网络深入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组织中。这一套社会整合模式曾经对我国经济恢复、社会稳定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其赖以存在的“一大二公”体制逐渐瓦解,而代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社会阶层随之有大的变动,利益主体、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多元化,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