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现当代文学>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问题(一)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问题(一)

详细内容

摘要:翻译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翻译主体,即译者的个人风格的影响。所以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其个人风格,在尽量淡化其个人风格的同时,努力使之融入到原作的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作;原作风格;译者风格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一个主要的门类和研究方向,当代文学翻译理论已经从研究文学翻译的性质、原理、功能、标准、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转移到研究翻译过程和翻译主体――译者身上。其中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问题尤其受到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的关注,对此大家见仁见智,但至今仍未完全达成共识。笔者认为译者风格在译作中的显现是一种客观必然,但是为了成功地再现原作,译者必须能够正确处理它,在尽量淡化它的同时,努力使它融入原作风格中,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1什么是译者风格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宋朝词作家李清照的那首名作《声声慢》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对于这十四个叠字,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其中有两个译本最为大家所接受。
译文一:
IlookforwhatImiss.
Iknownotwhatitis.
Ifeelsosadanddrear.
Solonely,withoutcheer.
译文二:
Search,search,sek,sek.
Cold,cold,clear,clear.
Sorrow,sorrow,pain,pain.
这两个英译本都真实地再现了原词冷清、凄凉的氛围,但在结构和措辞上却各有特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客体相同,都是同一首词,只有主体――译者不同,由此可见,翻译主体的不同决定了译作风格的不同,促使了同一作品不同版本译作的产生。同时可知,不仅作者有自己的创作风格,译者也会在其译作中体现出自己的再创作风格,即译者风格。
翻译活动是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译者风格就是译者在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这一创作个性无疑要受到再创作的主体――译者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价值观念、语言功底和语言习惯等基本素质的制约。它主要表现在译者对翻译对象的选择、所遵循的翻译标准、使用的翻译方法以及译文语言运用的特点等方面,其中语言运用的特点表现得最为显著。
首先,翻译对象的选择倾向体现了译者的个人风格。一个严谨的译者往往不是信手拈来一本书就译,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图、爱好、风格来精心选择原作的,而他对原作的这种选择倾向恰恰能够反映出他的个人风格。如严复为求社会变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先后翻译了多部西方社会政治著作,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等;林纾为了唤起国人的觉醒和自强意识,表达对被压迫者和弱者的同情,翻译了多部西方进步的文学作品,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迦茵小传》等;郭沫若作为一名进步的诗人,他总是喜欢选择与时代特征以及自己风格相结合的作品来翻译,如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华伦斯坦》等,他还喜欢选择具有反抗性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品来翻译,如《雪莱诗选》等。
其次,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反映出不同的译者风格。译者所遵循的翻译标准会直接决定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就是说,译者对翻译标准的不同认识会决定他对原作是采用直译、意译,还是二者结合的翻译方法。而翻译方法的不同往往使译文显现出多种多样的文风。如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所以,他主张直译,他希望把原文中的语法、句法等都翻译出来,以补充新文学的语言和新鲜血液。所以,他的诸多译文不但输入了内容,也输入了新的表现方法。而傅雷认为翻译应“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因此,他的译文准确流畅,既传达了原着的精神,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为我国读者所喜爱。
再者,译者遣词造句的特点也表现出他的个人风格。成熟的作家在语言运用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表现在词语的调遣特征与使用倾向、句子的组合结构与手段、修辞手法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译者作为基于原作的艺术的再创造者,虽然不能像原作者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创作,但在再现原作时,他也必然要从炼字、遣词、造句几个方面去做,这样他的语言习惯或多或少都会流露于译作当中,对此他们是想躲也躲不过的。另外,在双语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对此,译者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寻求各种手段来变通原文与译文之间难以对应的形式,这也客观地促使了译者个人文风在译文中的显现。如鲁迅的译文凝重洗练、言简意赅,他译的《死灵魂》在反映了果戈里风格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文风跃然纸上。傅雷的译作圆熟老到、干净利落,且四字词组使用频率较高,这与他自身的文风大有关系。
2如何正确处理译者风格
译者到底应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关系呢?对此在翻译界主要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刘重德先生为代表,他认为,为传达原作风格,译者必须放弃、抹去自己的风格。另一种观点认为译者风格应该是隐含的。如张今先生在《文学翻译原理》中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五种风格,认为最理想的译文风格是作者风格+若隐若现的译者风格。第三种观点认为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应该融为一体、协调一致。如许钧先生认为,译者应该在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的限度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为自己的译文赢得读者。[1]94
翻译的目标是忠实地再现原作。所谓忠实,不仅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忠实于原作的风格。所以笔者认为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更不能使其个人风格凌驾于原作风格之上。但是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事是不可能的,在译作当中或多或少都会留有译者的痕迹。“正如同一首肖邦的曲子,不同的演奏家会赋予不同的风格一样,同一部名作,不同的翻译家也会译出不同的风格。”[2]386所以,对于译者风格我们不应回避、排斥,更不能简单地否认或抹煞,应该使之融入到原作者的风格中,与作者风格达到和谐的统一。
第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风格,译者要善于有意识地抑制和淡化其个人风格。能否成功地翻译不同风格的作品,能否成功地将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化为译者风格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译者是否具有这种自制力。在中国翻译界就不乏这样的成功例证。例如,郑振铎先生就翻译介绍了高尔基、普希金、泰戈尔、安徒生等多位作家的作品,这几位作家本身的风格并不相同,而且有的和郑先生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郑先生十分善于克制自我,其译作既忠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善于在不失原意的范围以内,使原作风貌得到最大限度的重现。文洁若女士也非常善于淡化其个人风格,她在翻译不同风格作家的作品时,会大量阅读与原作风格相近的作品,以进入语境,从而使译作风格无限地接近原作风格。例如,她在翻译凯瑟林・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时,曾读过一些风格与之相近的中国作家,如冰心、凌叔华和林徽因等人的作品。她在翻译加拿大作家斯蒂芬・里柯克的幽默、讽刺小品时,也曾读过鲁迅的杂文和林语堂的幽默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