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计算机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利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有关原理,结合C语言的特点,探讨其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C语言;教学方法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来说,C语言灵活的表达,丰富的类型,不太严格的语法,自由的设计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提高C语言教学质量的关键工作之一。
心理学指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编程的动机,即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和认识的效果就不佳,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在学习C语言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之后,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和促进的效果。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另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所以,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效的控制作业难度,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人人熟知的。它由教师对学生寄予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心理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萌发或增强学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奋学习的动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倾注情感,爱心激励。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了他学习某一门功课的热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已的天赋、才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在教学中通过态度、表情、行为、方式将这种期盼传递给学生将有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如课堂上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赏的手势,都能使我们的教学焕发夺目的光彩。
C语言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完成的活动,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是伴随着感情的交流。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保持饱满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以情动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以达到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这就需要:① 师生明确教学目的。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师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的进行教学。② 课堂教学注意直观性和趣味性。③ 多用启发式,多提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总之,教师要教书育人,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寓教于情,教与学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