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城》人性美(一)
详细内容
【摘要】《边城》是作者沈从文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作品,在这个历史时期作者深深体会到,都市文明的虚伪、怯弱、懒惰使人窒息,他以期待的目光回望湘西,在湘西的山水人事之间寻找理想。他发现只有湘西的原始生命形态才是充沛旺盛、火辣的,是完全依靠人性原则生成的。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
【关键词】《边城》 人性美 解析
一、生命本色的美
在谈到《边城》创作动机时,沈从文曾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他在许多文章中,都表现出对生命力的肯定和无意义生命过程的批判。他不断探索他的信仰和挚爱的生命,他发现只有湘西人的生命,才是活得胆大包天和痛快淋漓的,绝对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这里的生命不知道死,死即生,生即死,生生死死。这正是作者在《边城》中所追寻人生理想的终极指向,这一切都是通过描写湘西人的鲜活形象得以彰显的。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围绕这个故事,对边城富有特色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述,展现了边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和人们美好心景,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边城》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居乐业。”边城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过渡的客商、吊脚楼上的妓女等人物。他们都真真实实、活活泼泼地生活着,构成了近似完整理想社会。在这里存在贫富之差,却人人享受着平等待遇。他们依靠着劳动过活,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没有都市文明的虚伪、污浊、狡诈、自私,只有充溢着原始本性的天性和淳朴品性。
老船夫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活了70年,从20岁起便守在这溪边,50年来不知来去渡了多少人。他爱这里青山绿水,爱渡船,爱过渡的人们。几十年来,无论晴雨,必守船头。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他善良、质朴、忠实,遇到过渡人要付钱时,他便俨然吵嘴似的申明:“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尽管如此,还是有人给了钱,老人便用这钱买了茶叶和草烟,草烟慷慨送给会吸烟的过渡客,在六月里,将茶叶用开水泡在大缸里,供过路人饮用。
他宽厚热情,慷慨大度,有时他进城买酒,遇到熟人必请人喝酒。他和外孙女却过着相依为命的清苦日子。却安然自得,其乐融融。在渡船老人身上,体现了美好淳朴的人性美德,这是生命原生态透溢出的生命存在形式之美,也是生命存在形式的本真。他曾告诉翠翠:“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要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佩活在这块土地上!”正是他在自然界中磨炼出来的山水硬朗性格深深地影响着翠翠,使得她面临大老的死,祖父的长逝,二老的不理解和不辞而别等等遭遇,她都能坚强地活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的爱人,也许明天回来的爱人。”可见翠翠是一位天真、活泼、充满生命力的自然之女。她对傩送的爱情纯洁自然,丝毫没有受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而是出自自然的人性,天真的爱,就像山野间盛开的山花,散发着大自然赋于的芬芳,自然真切而又震撼人心,天保和傩送既是兄弟又是情敌,他们俩为爱一个女人却没有忌恨,而是表现出诚挚的仁爱之心,公平竞争,互相谦让的高风亮节。这些人物的仁爱之心,高贵品质正是作者所追求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作者所要歌颂劳动人民的人性美,生命美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