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一)

详细内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任何一堂语文课,无不自始至终贯穿、渗透着“情”的教育,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学往往只片面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训练,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小学生正处于情绪高亢强烈、天真活泼、富有朝气的阶段,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幻想。情感作为他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在他们的活动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把单一的文字化为优美的意境,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当作充实自己的需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探究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使学生情感处于流动状态,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以情唤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真诚的笑脸、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真情的流露,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非常重视教学开始富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教学实物等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学课文《三亚落日》时,教师边播放三亚风光的录像,边动情地描述三亚的迷人情景。由于学生对三亚的认知是陌生的,老师通过播放录像和语言描述,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达到了音与画的交融,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对“落日的美妙绝伦”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二、精读品析,以情激情
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个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儿童,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贫乏,世界观及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通过教材获得的情感体验比较单一、浅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感知作品美的欲望,力求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最为感人的场景是爸爸妈妈在病房里相互关爱的动作、语言和神态。当作者推开门一看,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只见妈妈躺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教学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静静观察画面,然后说说感受,并以不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掀起学生爱的涟漪,使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爱的强烈冲击。此时,我让学生静听歌曲《爱的奉献》,边听边回忆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当音乐结束,学生从回忆中回到课堂,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已完全从文本走进了生活,他们的内心正被汹涌澎湃的激情激荡着,正被感恩的情怀浸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