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一)

地理教学中学生智能的培养(一)

详细内容

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的程度及规模日益深入和广泛,人类生活的范围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底。为了正确认识并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呢?我认为有下列几点。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项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对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以及对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断口、磁性、自然延伸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的地域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而忽略其他要素和其他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批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现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