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学科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意义及措施(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体育学科 研究生 科学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从国际范围内科技领域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趋势、我国科技领域法律监督现状、高校及体育学科领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实际3方面分析了体育学科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时代背景;论证了体育学科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提高科学道德意识、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科学道德教育措施。
1体育学科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1.1国际范围内科技领域科研不端行为频频发生
科学道德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违背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但近些年来,科研不端行为急剧增多。2002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普鲁奇,从非洲买了278块黑猩猩的头盖骨,假冒古人类头盖骨。并根据造假的古人类头盖骨和数据,肆意大量发表造假的学术论文。日本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多比良和其助手川崎的一项名为“利用核糖核酸抑制致病基因作用”的研究,因伪造实验数据,导致了严重威胁科学发展本质的结果,2人被东京大学开除。2006年,韩国国宝级科学家爆出惊世骗局: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民族英雄”的黄禹锡,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曾轰动全世界的论文成果均为造假。根据瑞典高教局公布的统计数据,瑞典全国高校查处的学术造假案件2001年也就100余起,3a后增加到了200多起,2006年时再度翻番,达到480多起。“国际范围内学术造假事件的频频曝光,进一步凸现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国际特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球科技界的重要问题”。
1.2科学研究领域法律监督环节薄弱
为了防治科学不端行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我国有关机构和学术团体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科技部成立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由15位著名科学家和专家组成的这一委员会将负责指导中国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并对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件的查处提出咨询意见。国家教育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国科协成立了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制定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设立了监督委员会,并出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章程》和《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中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为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格守科学伦理和道德准则,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说明党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科学研究领域的管理正在加强。但多是行政管理条例,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全国人大代表李国杰院士建议,“应请有关的法学专家或律师参与制定相应的法规。”现在有很多问题都亟须从法律层面上有个说法。他认为,要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建立以学术道德为支撑、知识产权为核心、法律制度为保障的学术生态环境。在科学研究领域法律监督是不应缺失的,如果科学研究领域的法律监督环节薄弱,就为违背科学研究道德的不端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影响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1.3高校及体育学科领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任务紧迫
当前,高校及体育学科研究领域的科学道德问题日渐突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迫在眉睫。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们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剿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呼吁,“是到了整治学术道德的时候了。我们不能让未来的人说,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守住学术道德的高标准”。因此,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任务紧迫。教育部于2009年3月巧日在北京召开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加强学术道德宣传与教育,加强学者自律。要及时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起到教育警示作用。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个人名利思想的影响,学风不正、学术不端的现象在体育学科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加强对研究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抵御“学术腐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是体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2体育学科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2.1功在起点,利在长远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进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加强青年学子的科学道德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科技强国的战略措施。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二届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在道德建设委员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注重对青年科技人员的道德传承。要特别注意关心青少年一代的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认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应当像青少年德育教育一样,从一个青年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或学术领域就应该开始”。研究生是我国未来体育科教事业的生力军,科技兴体的重任和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所以,要让研究生人学伊始就认识到学术研究中投机取巧行为的危害,一旦误人歧途,会使自己摔倒在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科学背道而驰。关爱体育学科研究生的成长,把功夫花在起点,加强科学道德教育,使之戒骄戒躁,潜心研究,平稳步人体育科学的殿堂,在未来体育科教事业的道路上走得坚实而久远。
2.2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科学道德教育是使人们践行科学道德行为,而有组织有计划施加的道德影响。人们的科学道德行为是以科学道德认知为先导,知是行的前提条件。欲防治科学不端行为,必须开展科学道德教育,普及科学道德知识,提高科学道德认知水平。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谈到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时指出,要加强科学道德规范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进一步明确科技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营造尊重科学、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可见,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必须开展经常性的科学道德教育,它是科学道德建设的基础环节。这对于研究生这样刚刚踏人科学研究领域的青年人尤为重要。《礼记・学记》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为预”。所以,当研究生初人科学殿堂时,就应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道德教育活动,使其形成正确的科学认知、确立“求真求实”的科学理念、坚持“严谨踏实”的科学行为,使科学道德教育成为他们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避雷针”、“遮雨伞”,“未雨绸缪”才能防患未然。
2.3利己利人,造福社会
对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是促进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适应社会的必要措施。人们的科学道德水平不仅制约个人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影响着科学研究社会功能的发挥。对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前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通过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服务并引领社会,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所以,加强青年学子的科学道德教育,宣传科学道德规范是完成人才培养和实现理想的双赢活动,具有利己利人,造福社会的双重价值。
2.4科技兴体,德育为先
目前,我国体育学科每年招收研究生几千人,在校的体育研究生可能近万人。他们是我国体育科教事业的中坚力量,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在体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科学道德教育还很薄弱。科学道德水平必定制约着人们的科学研究活动。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家的道德品质比单纯的智力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研究生作为“科技兴体”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是否勇于探索创新、倍守学术道德、秉持诚信无欺的信念,是我国体育科教事业兴旺发达、步人世界体育强国的关键环节。所以,对体育学科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是繁荣体育科学研究,推动体育科学发展、实现“科技兴体”的战略措施。体育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和学术道德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跳而就的。要建立长效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体育学科研究生的科学道德素质,养成科学道德习惯,以保证我国科技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