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比较教学研究(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关汉卿;莎士比亚;戏剧;比较
论文摘要: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通过对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之戏剧创作背景、戏剧表现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语言技巧以及戏剧风格等比较教学,总结出二者创作的共性,挖掘出其差异,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二者戏剧作品,全面掌握各自创作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戏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较是获得真知的一个有力手段,在比较文学教学中,对中英戏剧大师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比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关汉卿是中国元初的一个汉族文人,他于勾栏瓦肆之中创作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檄文式戏剧.300年后,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也出现了一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平民剧作家――莎士比亚,他用华美而深邃的文字、丰满而传神的人物、生动而曲折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和读者的心灵.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两个不同时空的戏剧家名垂千古?笔者在比较文学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两者及其戏剧创作的对比性教学,向学生揭示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由.
1 构成两位大师戏剧创作之文化背景的比较教学
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对作家创作影响”的理解,笔者试图将影响二者创作的文化背景作一番比较,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文化背景是影响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艺术产品的形态,在最根本上是受思维方式的影响的,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则要受文化背景的制引.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地域中,具有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个人气质,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科学型和伦理型文化的不同影响.但是,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两位大师在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1.1两位大师均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作为出身平民的剧作家,两位大师均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剧场、演员与观众的戏剧家,是梨园中的行家里手,有“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臧懋循《(元曲选)序二》)的实际演出经验.因此,他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莎士比亚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是在伦敦剧院中度过的.他于1585至1587年间到伦敦谋生,先后作过剧院外的看马人、剧团的提词人、小演员、剧作家、剧院股东因此,莎士比亚的所有剧作都是为剧团的生存、为舞台演出而写的,这与关汉卿有着不谋而合之处.
通过对两位大师一生所从事职业的比较教学,可以让学生深深懂得艺术实践对艺术家的重要性,并由此加深学生对大师的认识:两位来自民间的戏剧大师深受民间文化的熏陶,热爱戏剧事业,熟悉剧场,了解民众的艺术欣赏习惯,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这些是他们成功的牢固基石.
1.2两位大师的思想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
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艺术家,两位大师的思想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因此,在比较教学中对两位大师的创作思想追根溯源和比较十分重要.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动荡不宁的年代中度过的.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顺手拈来,运用自如.莎士比亚与其传统文化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38部戏剧引用圣经达1000多处,许多作品的人物原型取自圣经,情结结构与圣经中的篇章相对应,基督教的许多观念常体现在其戏剧之中.另外,莎士比亚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也是非常明显的,他有4部悲剧直接以古罗马历史为题材.
通过对二者创作思想的比较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把作家的创作比作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传统文化就是大树扎人大地深处的根.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 两位大师博大精深之戏剧创作的比较教学
2.1两人戏剧创作内容的比较教学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0多部杂剧,留存至今的有《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等18部.他的这些作品从民间传说、历史资料和元代现实生活里汲取了许多素材,真实地反映了元代人民反对封建阶级压迫及民族压迫的斗争情况.而莎士比亚一生大约创作了38部戏剧,他的戏剧取材非常广泛,剧情多发生在外国或古代英格兰,但就其所反映的内容来看,表现的仍然是英格兰的现实生活.总之,从形式上看,两位大师的创作都具有多样化和关注现实的特征.从思想内容上来考察两位大师的戏剧创作,会发现二者剧中都存在着强烈的批判力量.关汉卿的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深刻地再现着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莎士比亚关注现实人生的主题最鲜明地体现在其悲剧创作中,尤其是在《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剧作中,可谓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格兰的社会现实.莎士比亚的如掾巨笔,不但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全景,而且,也表现出他对宇宙人生的不懈追问,对复杂多变的人性深入骨髓的挖掘.沉郁、悲愤成为莎士比亚成熟期戏剧创作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中。通过对戏剧创作内容的比较,可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种种差异,作家的经历、思想、艺术趣味和追求也千差万别,但由于人性相通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使得两位大师的艺术作品能够流芳百世,也使得“比较”成为可能.
2.2两人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比较教学
2.2.1着重比较两人在塑造女性形象上的相似性
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旦本多于末本.他创作了大量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深度和鲜明的斗争精神.他笔下的女性可分成三种类型:(1)“辣妹”群体(赵盼儿、谭记儿、燕燕等);(2)柔中有刚的女性群体(窦娥等);(3)柔弱卑屈的女性群体(宋引章等).无独有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塑造得尤其光彩夺目,尤其是在创作的早期,他更是偏爱女性.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也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理想的南欧少女群体(鲍西亚、罗瑟琳、贝特丽丝等);(2)贪婪狠毒的情欲女人群体(麦克白夫人、高纳里尔、里根等);(3)不辨是非、优柔寡断的软弱型女人(乔特鲁德等).
在男权文化社会中,无论东西方,女性都属于弱势群体.作为男性作家,能够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命运的关注,对女性聪明才智的欣赏,对敢于抗争命运女性的赞叹,对软弱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些说明两位大师都具有无比博爱的心胸.通过比较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也可启迪学生的处世之道――怎样对待自身和异性.
2.2.2比较指出两人剧作中主人公身份的不同
在关汉卿的剧本中,大量主人公出生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极其卑贱.由于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杂然并陈的民间文化滋养,关汉卿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作品中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而莎士比亚剧中的主人公则是贵族.虽然莎士比亚出身并不高贵,从事的行当也很低微,但与关汉卿不同的是: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被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剧团又被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剧团除了经常地巡回演出外,也常在宫廷中演出.于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蜚声社会各界,莎士比亚也逐渐富裕起来,并取得了世袭贵族称号.因此,莎士比亚在生活中接触了一些贵族朋友,他对贵族是熟悉、了解的,这也就是他把贵族人物塑造得真实可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