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药学论文>骨碎补与其伪品中华槲蕨根茎的鉴别(一)

骨碎补与其伪品中华槲蕨根茎的鉴别(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对骨碎补(槲蕨)和中华槲蕨从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鉴别,发现二者在上述诸方面均有明显区别,尤其在根茎横切面显微特征上,能够较容易地将两种药材区分。

【关键词】 骨碎补;中华槲蕨;鉴别


骨碎补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品种,其原植物为水龙骨科Polypodiacear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Sm.的干燥根茎。功能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等疾患[1]。但是,在近几年的基层监督检验中,经常发现一些药品收购、流通、使用单位用同科植物中华槲蕨Drynaria baronit (christ) Diels的根茎冒充骨碎补使用。因此,笔者将二者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诸方面进行了比较鉴别,结果发现二者在这几个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现详述如下。

1材料与试剂、仪器、对照品

骨碎补、中华槲蕨原植物标本由我所标本室采集、提供,并经作者鉴定。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薄层色谱用硅胶G板购于青岛海洋化工厂,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365 ?长波紫外线分析仪(上海电光仪器厂)、KT-250W超声波清洗仪(济宁科特超声电子有限公司)。

2原植物形态

2.1 槲蕨

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40 cm。根茎(骨碎补)肉质粗壮,长而横走,有分枝,密被棕黄色钻状披针形鳞叶,有睫毛。叶二型,孢子叶较高大,绿色,厚纸质,长椭圆形,长20~40 cm,宽10~20 cm;背面无毛,基部渐狭,下延成有翅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互生,长4~10 cm,宽1.5~2.5 cm,先端渐尖,边缘具不明显的疏缺刻。叶脉网状,孢子囊群圆形,在叶脉两侧各有2~4行,每一长方形网眼内1枚,无盖。营养叶多数,灰棕色,革质,宽卵圆形,长5~7 cm,宽3~6 cm;边缘羽状浅裂,叶脉显著,背面有短毛,着生于孢子叶叶柄基部。

2.2 中华槲蕨

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50 cm。根茎横走,肉质。直而细长,分枝少。叶二型,孢子叶阔披针形,深羽裂几达叶轴,裂片条状披针形,长2~7 cm,宽1 cm左右,先端钝尖,两面均被短毛,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有1行,无囊群盖。营养叶稀少,长圆状披针形,长达10 cm,羽状深裂,裂片互生,先端钝尖,背面无毛。

2.3 槲蕨(骨碎补)与中华槲蕨原植物形态比较

见表1。

3药材性状

骨碎补与中华槲蕨根茎性状特征比较,见表2。

表1槲蕨(骨碎补)与中华槲蕨原植物形态比较

项目槲蕨中华槲蕨孢子叶

长椭圆形,基部渐狭,下延成有翅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孢子囊群分布于裂片主脉两侧,各有2~4行。阔披针形,深羽裂几达叶轴。孢子囊群分布于主脉两侧各有1行。营养叶较多,宽卵形,边缘羽状浅裂,背面有短毛。稀少,长圆状披针形羽状深裂,裂片背面无毛。根茎

肉质粗壮,扁平长条状,有分枝,密被棕黄色钻状小鳞叶。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肉质,平直而细长,分枝少,其上黄棕色小鳞片易脱落。质较坚硬,难折断,断面黄色。表2骨碎补与中华槲蕨根茎性状特征比较

项目骨碎补中华槲蕨形状

扁平长条状,略弯曲,有分枝。

扁圆柱形或扁长条形,较平直而细长,分枝少。鳞片着生情况

密被棕黄色小鳞片,柔软如毛,脱落后残存基部呈鱼鳞状。密被黄棕色细小鳞片易全部脱落。

表面特征

淡棕色至黑棕色,两侧及上面具圆形叶柄痕,下面有少量坚硬的须根残基。

黄色或淡棕色,上面及两侧具坚硬的叶柄残基和类圆形叶柄痕;下面有多数须根残基。断面特征

扁圆形,红棕色,有10~20多个黄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呈环状。类圆形或扁圆形黄色至黄棕色,有10多个黄色点状管束断续排列呈环状。质地 质脆易折断。质坚硬难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