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短篇作品>厨房那点事

厨房那点事

详细内容

厨房里的阿姨人看起来还不错,瘦瘦的,高高的,还不算太黑,农民嘛,黑点,说明还是个勤快人吧。

  这阿姨是请来帮厨的,一个项目部四五十人吃饭,怕师傅忙不过来,就找她来帮师傅打个下手,洗洗涮涮之类的,以前这阿姨腿脚还麻利,厨房都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可自从之前那个杜师傅走后,来了这新的小王师傅之后,她整个人都变了,脸总拉个老长。以前她总和杜师傅都在厨房里吃饭,可现在总是坐在我们桌上,我们在这项目上呆了两年了,谁坐哪个桌子哪个位子都已成习惯乐,突然多了一个人,总觉得有些别扭,而且她还不固定,这顿坐这,下顿坐那,把我们这个桌子的位子全打乱了,不光这,还每次总说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还说:“那个菜肯定咸,是不,我嚼着都咸,我看他今天放了两大把盐呢,我放点醋,要不然吃不了。”说着就给碗里倒上好多醋。这就奇怪了,她是个帮厨的,按理说应该和厨师一条心才对,菜怎么不好吃,也只有我们说,她也不应该在我们面前说啊,更何况,我们有时觉得菜不好吃,也都避着她才说,怕她听了不高兴。

  再说河北人口味应该咸才对,而且,他们吃醋应该不怎样吧,这让我想起我刚来到曲阳那会,项目部请的厨师就是曲阳人,每天都是白菜豆腐炖粉条和一个炒菜花,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味道,光看颜色还以为是醋放多了,实则是盐和酱油的产物,我们陕西人刚开始是绝对吃不惯的,实在受不了了,就拿个矿泉水瓶子,去厨房灌了一瓶子醋,每次吃饭时给菜里边倒好多,至于辣椒那是绝对没有的,后来我们部长去保定开会,特意带回来几瓶油泼辣子,给了我们一瓶,以后我们吃饭才稍微习惯了些。

  由于交通不便,我们要解馋只能去附近的村民自己家里开的农家乐,每次去我们都要好多饺子,但每次都事先声明要先上辣椒和醋,不说他们就不知道还要用这两个的,我们总是拿个碟子倒些醋,再加点辣椒,调好汁,然后用饺子蘸着吃,河北人啥也不放,夹着就吃了,陕西人没有这两样,可不行。我们一般都是在下雨工地上没法施工时集体出动,因聚少离多,大家都放特开,饺子一上来,大家能抢多快抢多快,刚上来一盘空了,又上来一盘,又空了,战斗力特强,谁都不让谁,好像谁都怕累着谁,那个团结啊,共同努力啊,不甘落后啊,在这个时候都体现了个极致……刚开始,他们还觉得奇怪,怎么这帮子外地人这么能吃辣椒和醋啊,可我们总是来送钱,他们才慢慢的从油泼辣椒段改进成了正宗的油泼辣子了。

  话扯远了,原归正传,的确,河北人口味大都以咸为主,我们都吃的惯,她更应该吃的惯才对,可她每次都那样说,我们几个丫头就反感起来。要不是看她年近四十,算是我们长辈的份上,我们早就顶她了,总说别人,也不看看自己,现已盛夏,苍蝇越来越多,可她呢,每次开饭时,就把馒头往那一放,上面什么也不盖,苍蝇乱跑,她也视而不见,埋下头就知道吃,一次两次倒也罢了,谁工作没有失误,可每次都这样,那就是工作态度问题了,太气人了,把我们当什么了。

  我打算给书记反映此事,可就这点事,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就和另几个丫头商量,这一商量,小白可是有的话说了:“我早就想说了,可你每次都不让说,说谁找工作也不容易,你看看,越来越不像话了吧!”这丫头就是得理不饶人,我赶紧说:“这不知道错了,找你商量来了吗?”这个小白啊,别看人小,心眼可多了,就好像比别人多长了几双眼睛,几只耳朵似的,消息特灵,就比如我们想搞个什么个别活动,需掌握领导的动向,或者咱们过节费发多少啊,谁和谁谈上了,等等她都知道,总之啊,有什么不知道的,问她肯定是问对人了,我就纳了闷了,同样一天待在项目部里,怎么她就什么都知道呢,唉,谁让我是两耳不闻份外事呢,同在一个屋檐下,人跟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这事还得从以前的杜师傅辞职说起,她的辞职竟然与新来的王总有关。杜师傅之前在王总的项目上干过,他好赌成性,竟与外面的地痞流氓赌,那些人不收拾他收拾谁啊,结果他不但工资全输光了,还给别人写了5000元的欠条,说三天后还。可他竟然给王总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母亲突然病危,要赶紧结账回家,王总见其一片孝心,尽管事发突然,厨师没有替补,项目部四五十号人吃饭还是个问题,可谁都有母亲啊,就让财务部赶紧给他结清了工资,还把他送到了车站。可谁知,两天后,竟有一帮地痞流氓堵了项目部大门,拿着欠条,说项目部欠他们钱,王总当时那个气啊,可如果不给钱,这些人堵着门,技术员上不了工地,工地还要施工,那损失可就大了,再说,跟这帮人讲道理能讲得通吗,那纯粹是白费唇舌加浪费时间,没办法,况且这帮人堵住大门,对项目部影响也不好,以大局为重,王总就签字让财务部先把这5000元给付了……

  天下很大,可冤家路窄啊,没想到在这遇到了,杜师傅一时心里犯毛,开三轮车出去买菜时竟撞了人,人倒没事,可他毕竟是外乡人,最后又是5000元才了了事,这两桩事加一起,半年就白干了……

  他哪还有脸在这待下去啊,只好走了。

  他愿意丢掉这份工作吗?肯定不愿意!只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这说了半天都说的是杜师傅,这跑题了吧:“说啥呢,丫头!”

  “别着急嘛,快到了!”说着,小白又噼里啪啦的讲起来。

  这杜师傅好赌,工资还要养家糊口,平时买菜的帐就多少有些水分,可她呢,就是那阿姨,肯定也得得点封口费吧。可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烧锅炉的师傅说啊,经常见她带个装奶的箱子回去,她总说是来项目部时,顺路在超市买了点东西,可要细想啊,她每天7点来,就算她再想买,人家超市那时也不开门啊,只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说破而已,有一次,刚吃完晚饭,我嫌屋子里热,就去厨房想拿个凳子,坐在院子里乘凉,刚好就看见她往装奶的箱子里装带鱼呢,我只假装糊涂,就说了句还没收拾完呢,拿着凳子就走了。过了几天,我正在烧锅炉,她悄悄走到我跟前说:“冰箱里还有几条带鱼,上次做菜没用完,下周四才做带鱼呢,反正放着也是放着,时间长了就不好了,也是浪费,待会我给你装好,你带回家去吧!”我也一大把年纪了,一辈子没坑过人,也不占人便宜,别老了老了,做这丢人的事,别人我管不了,我管好我自己就好了,就说:“放着吧,公家的东西咱不拿!”她撇了撇嘴,嘟囔了句什么我也没听清,以后再没着过我的嘴。我们家离她们家不是很远,我听村里人说,自从她在这干了之后,她们家几乎就没买过菜,都是从项目部带回去的,或是杜师傅买菜时,他们家有人就在路口等着呢,邻居们都说,她可捞了个好差事,真是一个人上班,全家人都饱了。我还悄悄给她说过几次,毕竟乡里乡亲的,找份工作也不容易,要是因为这被人辞退了,她那脸往哪搁,你是不知道我们村那有些女人的嘴啊,比刀子还利呢,可她就是不听。

  这个锅炉师傅,是个干瘦干瘦的矮老头,大概快60了吧,工作很认真负责,也很勤快,只让他烧锅炉,可他连项目部的卫生也包了,厕所也打扫了。他看见谁都笑,可总是那种有点卑微的笑,让人感觉心里有点痛,可能他是很需要也很珍惜这份工作吧,所以他才那么卖力吧,这样的人,我当然也相信他会说出也会做到“公家的东西咱不拿”。

  再说说新来的厨师,就知道她现在为什么会这样了。

  新来的师傅年轻,瘦瘦高高的,白白净净的,做菜也真有两手,不仅花样多,色香味也更没得说,又没有那么多坏毛病,他以前在饭馆干过,他给那些司机说,在这干,比在饭馆干强多了,饭馆早晚都有人吃饭,只要有人吃饭,他就得干,一天忙到晚,能把人给累死,在这,一天三顿饭,都是准点,干完,就是自己的时间了,多好,人嘛,就得做人事,咱不做那偷偷摸摸的事,她想在我这给家里拿东西,没门,就为这,她每次洗菜择菜都慢慢腾腾的,拉个长脸给谁看,再说她都能当我妈了,都是打工的,谁都不容易,多干那一点也累不死人,我也不和她计较,我不求别的,一呢我想在这能长期干,这项目部都是文化人,时间长了,咱也能显得文化点,二呢,咱没什么文化,但只要咱行得端,坐得正,到哪人家也能瞧得起啊。

  唉,同在一个屋檐下,人跟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我们决定明天给书记反映,相信书记会处理好此事的。书记就是管职工思想和生活的,这点事对他来说,小意思。

  第二天,还没等我们反映,小白就说了:“你们没注意吗?今天食堂比往常干净了,馒头也用大塑料罩子盖着了?”我们当然注意到了,还挺纳闷的,怎么她突然间就“脑筋急转弯了”呢?

  原来是这样,请听小白为大家讲解。

  昨天吃过晚饭,书记找她谈话了,说:“最近家里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阿姨做吱吱唔唔状……

  书记又说了:“女同志都是很顾家的,但不能因为家里,而影响到工作。要不是这,我给你批几天假,你先回去处理家里事吧!”

  阿姨一听就急了,这书记分明是叫她走人嘛,赶紧保证说:“我家里没事,真的没事,我保证不影响干活,保证不影响……”

  其实这工作对她来说真的很好,农村人嘛,在家不也就围着锅台转嘛,在这活又不累,她每餐收拾完就去睡觉,直到准备下顿时才起来,整天还在我们面前说,越睡越困,都睡不醒了,而且还一个月1000元呢,这对她来说绝对是没得说的。

  这么好的工作,应该一直好好珍惜才对啊,干嘛整这段小插曲啊。虽然从那次谈话之后,她变得很勤快,也没有再往家里带过东西,但有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在怎么当没发生过,还是会有点记忆的,更何况是不光彩的事。虽然她还在这干,大家也照样和她说笑,但能和以前一样吗?

  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我一直以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是个大道理,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其实很多人生哲理就在我们身边,虽然没有到“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地步,但如果还是今天工作不努力,那明天努力找工作则是必然的,不是吗?在这个社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