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
详细内容
在历史长河中,日本文化生成了物哀、幽玄以及风雅三者相通的传统文化精神。物哀是对悲哀同情的反复咏叹,风雅带有浓厚的情调性,让人从颓伤中不断体味其不兴和寂寥感。至于幽玄,则认为?轮回转世″是?生死不灭″,似乎生去死来都是幻,死是生的延伸,
生命是无常的。
从《源氏物语》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都笼罩着这种冰凉的“物哀”气氛。也许,日本人认为假如要摆脱这令人感伤的人生,去追求那与神同在的永恒境界,就要突破道德、生死和人所无法忍受的一切极限。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就说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从一些译作中得知?日语‘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同的。″因此读者能在伤感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
樱花是日本最浪漫、最具情调性的花。记得在冬目景的《羔羊之歌》中樱花的出现,每出现一次,千砂给人的感觉都会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因为樱花和她母亲的死联系在一起。千砂的母亲曾告诉她,樱花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樱花树下埋藏着死人。后来樱花之美在千砂死去的一瞬间达到了不可超越的高度。
现在我来说《挪威的森林》。
汉堡机场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伤感的二十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忘怀;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订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
这是书的简介,看这里,我们不难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被称作"百分之百恋爱小说",但是当我深入其中,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深深的感受到这部小说中的思想基调是虚无和孤独感,就如同多少年来日本一代一代的作家小说的感情基调一样。
一是自闭。他们无论对父母、对朋友,还是对所爱的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同时,也不愿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
直子总是不知如何与别人相处,甚至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男友渡边约会时也总是沉默,不能敞开心扉。实际上,直子在潜意识中,用表达上的障碍在自己与外界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让任何人打扰。她感到自己与过去的恋人“像是在无人小岛上长大的两个赤身裸体的孩子,饿的时候就吃香蕉,寂寞时就相拥而眠。”长期将自己封闭在“无人小岛”上的直子,自然而然对外界感到恐惧与不安。
他们在自闭的同时,心中又渴望爱,渴望真情。家境贫寒的绿子在富豪子弟云集的学校感到很孤独,仿佛和别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和别人之间总有一条难以逾越的界限。尽管如此,她仍旧希望“尽情地享受爱,哪怕是一次也好。”她还经常让渡边抱紧自己、安慰自己,从中得到满足。可见,平时装作开朗活泼的她,内心是多么孤独,又是多么渴望爱的滋润。
所以,自闭是主人公孤独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伴随自闭的又常常是对爱与理解的强烈渴望。
二是空虚。孤独的卞人公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既无目标也无动力地生活着,感到无限空虚。
渡边以“任何事都不过多思考”为原则,每天上课也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因为无事可做。他经常空虚难耐,就和在酒吧认识的女孩睡觉,而睡过后又后悔和自责,感到更加空虚。不仅如此,每周六晚上他都无所事事,装作看电视的样子,实际是把自己与电视之间的“渺茫空间切割成两部分,又把切下的分成两部分,这样一遍遍切割,最后分成手掌心大小的空间。”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空虚感。
主人公自我封闭,快乐时不与人分享,痛苦时不与人分担。但他们看似坚强的外壳却难以掩饰其灵魂深处的空虚。
三是重视自我。孤独的人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将本应投向外界的精力过多地投向了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就导致自私,当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时就导致自卑。自私的代表是永泽,而自卑的代表则是直子。
永泽不但经常和其他的女人睡觉,还抱怨女友“你不理解男人的性欲”,“这只不过是游戏,谁也不会受伤害”。女友抗议自己受伤害时,他毫不在乎地说:“没办法,我就这样。”他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也不会为别人改变自己。他眼中的别人都是“笨蛋”,而正是这种思想将他与外界孤立起来。
自卑的直子因男友的自杀受到打击,又想起叔叔、姐姐的自杀,她感到家庭有这种遗传基因,一直认为自己不正常。她甚至对渡边说:“我比你想的要混乱得多,忧郁得多,冷漠得多,和我接触只会毁了你的人生。”最后,不想给任何人添麻烦的她,只好选择了自杀。
无论是自私还是自卑,都说明孤独的人容易过多地重视自我,而不善于认识他人,因此,这也是孤独感的一方面。
四是生死观。作品中除了直子及其叔叔、姐姐、男友之外,绿子的父母、初美也死了。因此,死也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死观的研究分析也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孤独感。
渡边从自杀者身上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他认为“死并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即死本来就包含在人这一存在体之中,无论怎样努力也摆脱不掉。世上所有东西都包含死,“我们像吸入粉尘程的本身就是死亡。
生命像水一样一点点蒸发,人在死亡面前毫无抵抗能力。眼看珍爱的人化成灰,被风吹散,我们却毫无办法。手心还残存着他的体温,而一切都化作了一场梦。无论如何坚强、如何真诚、如何温柔也无法愈合心中的悲哀。“我们体验悲哀,只能从中学到些东西,而在下次不可预见的悲哀面前,这些东西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人在死亡面前是多么孤独,多么无助啊!生的痛苦使孤独的人更孤独,而死的威胁又使无助的人更无助
所以村上也只能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就像那浪漫的樱花一样,霎那间的芳华,然后迅速的凋零。既然无可奈何,所以只能把它当作生的一部分,在心中永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