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短篇作品>织尽“针”情报党恩

织尽“针”情报党恩

详细内容

――记上蔡县重阳茱萸绛囊工艺杰出传承人张社

  美,来自于生活;生活,则贵在创造。张社一边用手创造着生活,一边用心创造着生活,而这一切的创造,都源于她对党、对美好新生活的深深热爱。

  ――笔者题词

  当一件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以及龙凤呈祥、孔雀开屏、喜鹊登枝、仙鹤祝寿、千年龟、心心相印、喜丰收大花篮、五谷丰登、文王百子、长命百岁、幸福心、三仙寿桃、福禄花瓶、招财进宝等众多形态各异的茱萸绛囊工艺品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你大概想像不到,这些饰以绶绦流苏、珠绣生辉,被人奉为重阳珍品的民间工艺“精灵”,均出自一位老人之手!她就是被人亲切誉为“传承古蔡传统民间工艺茱萸绛囊工艺领军人物”的张社老人。

  2006年3月5日,上蔡茱萸绛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由张社制作的代表上蔡独具民俗特色的茱萸绛囊,在深圳市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销博览会上一经展示,便获得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叹,引起了社会的强烈轰动。一时之间,张社做为上蔡茱萸绛囊“民间工艺大师”的称号不胫而走,县、市委宣传部、人大,省人大等领导纷纷登门,前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省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九套节目“新农村”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相继对她进行了人物专访,省人大副主任常有功并与她合影留念。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不仅为她个人赢得了荣誉,同时也为整个上蔡县的139万人民,搏得了骄傲!

  能从一个逃过荒、要过饭的穷家娃一步步走到今天,用张社老人的话说:“除了我个人的自强、奋斗、乐观以及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外;更主要的,是我对党一直怀着深深的憧憬和信仰。”

  一

  1932年9月4日,张社出生于上蔡县东岸乡套楼村的一户贫苦家庭,生活极为艰辛。在她八岁那年农历的腊月二十八,厄运降临到了张社身上,母亲因病无钱医治,遂于当夜去世。在乡邻们的周济下,第二天将母亲草草入葬。次年春上,因家中断粮和庄稼闹灾,难维生计的父亲迫不得已,只得撇下房子和地,背井离乡,带着小张社外出逃荒。一路之上,不幸的张社哭哭啼啼,跟着父亲乞讨求生,一次次的遭人白眼、轰逐,一次次的露宿街头、路畔、田间、桥洞以及人家的屋檐下。直至过了上蔡县与商水县一带交界处的“界沟河”,父女二人才在扁担刘附近一带,找了一间茅草庵定居下来。

  到了这年的秋种时节,父亲不忍老家的几亩田地遭到荒芜,又带着张社重新回到了东岸乡套楼村。为了糊口度日,除了自家的几亩薄田,父亲还另外包了一些财主家的地进行耕种。懂事的张社忙时帮父亲干活,平日就拾柴禾、剜野菜。好在父亲懂得“弹花”的手艺,时逢外出帮人弹花,张社就跟着父亲,偶尔也能吃上几顿饱饭。

  然而,就是这样的“好景”也为期不长,继母的到来,不但给张社生活上带来新的磨难,就连她的个人自由,也让继母给无情剥夺了。张社思想解放,不甘守旧,具有封建意识的继母却看不惯。为严防张社外出次数多了成了疯丫头、野丫头,继母索性经常将张社锁在家中,规定她大门不许出,二门不准迈。整天被困在家里,守着几间死气沉沉的房子,张社觉得比坐牢还要难受,吃饭时,端起碗来就忍不住落泪。尤其当时她听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队伍时常路过村里,传出要招女兵的消息,一心想做一名光荣的八路军女战士的张社,更是心痒痒的难耐。

  10岁时,已有主心骨的张社不愿再受继母的摆布,打也好,骂也罢,任凭继母百般虐待,她都想着法儿逃出去。只要她听说哪有八路军的队伍开会搞宣传,再远的路,她也跑去偷听、偷看。那时,张社就已暗下决心,今后再苦再难,自己的路也要走下去。无论如何,也要学会“本领”干革命,通过自己的“针线活计”,与群众打成一片。谈到自己的针线活本领,心灵手巧的张社老人总是一脸的自豪:“我打小跟母亲学习针线,母亲死后,我靠自个来悟。9岁时,我就学会了这门手艺。那时做鞋、绣帽、绣花、铰纸、剪花、印花、捏花,许多大人们不会的我都会。而且我做出来的,啥样式都有,绝不会重样。”

  12岁时,村里一大富人家雇佣“绣工”,这对于酷爱刺绣工艺的张社而言,无疑是一次大的人生转机,这为她掌握精湛的针绣技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在她手里,一匹匹雄姿逸态、色呈赤兔的奔马;一头头眈眈独行、壮哉兽长的猛虎;一对对翠鬣红毛,活灵活现的鸳鸯以及一只只闲态逸情的黄鹭、缁衣素襟的喜鹊、锦鸡朱冠的雄鸡、丹顶雪翎的仙鹤与灵禽翠羽“眼前妒杀美人衣”的孔雀等刺绣、机绣作品,都仿佛被她赋予了灵性和生命,一一形神俱备,呼之欲出。从此,村里凡遇婚庆喜礼,各种剪纸图案、红双喜字、窗花、胸花、花鞋、被面、礼帽、嫁衣及褥绣等事项,都有她一手操持。尤以她剪扎的“八一喜字带牡丹”图样最为村民称道,八个大红的喜字围着一朵大红牡丹,表达了她期盼新人们小日子一团喜气、红红火火、如花似锦的美好心愿。如当时村里的张小娟、张桂珠、张仙、张撇、张大妮、张二妮等许多姑娘出阁,所需衣帽鞋褥等针绣,无一不经张社之手。对于丧事,凡是有人求取,张社也从不拒绝,由她剪扎的“八仙站莲花盆”,论手工之精巧、之细腻,毫不逊色她的“八一喜字带牡丹”。不久,“张巧手”三个字随之方圆闻名,声噪一时。

  提起往事,多数在旧社会走过来的老人们都不愿意谈起,生性乐观的张社老人却从不避讳。当有人问她童年时苦不苦时,她笑着说:“苦!咋会不苦?那时兵荒马乱的吃不饱、穿不暖,穷人家还要受地主、老财们的欺负。不过我的性格很倔犟,天生就是个不信命、不认命的人,越苦我就越要活下去。我相信有一天,我会过上好日子的。”谈到跟随父亲要饭时的经历,张社老人又笑了:“其实要说最苦的,还数挨家挨户的求人乞讨。要饭的算啥?连下九流都不配,人要是混到那一步,是人都感到抬不起头来。可现在想想,我并不后悔,也不觉得是啥耻辱。就说针线活吧!我承认一是母亲教的,二靠自个悟的,但这方面的很多知识,也与我那时要饭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要饭,我接触了不少在社会上盛行的民间工艺品,有人说我因祸得福,我觉得也在理儿。”听老人言下之意,她今天之所以有这双制作茱萸绛囊工艺的巧手,还要得益于几十年前的乞讨岁月哩!

  1949年春,上蔡县全境获得解放,时任上蔡县第十区东岸区区政委的孙发金找到张社,以介绍人的身份,鼓励她参加革命。向往新生的张社欣喜万分,于同年5月参加工作,一干就是44个春秋。工作伊始,张社当了东岸区“剿匪反霸”工作队的一名队员,从事剿匪反霸的群众宣传工作;1950年,任区里青年团宣传委员,负责团员发展、宣传工作;1954年元月,调入城关镇任青年团书记、团县委员等职,负责青年团工作;1958年,调回东岸公社,任公社妇联主任一职,负责妇女的生产、劳动、学习和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东岸公社食品经营处主任;197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元月,调至县电业局,任妇联主任一职,在人事处管理妇女及老干部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张社数十年如一日,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因工作成绩出色,多次被评为模范标兵、先进个人,受到了上级领导和身边干群的一致赞许。

  二

  每每谈起自己的工作,张社老人总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党就是好啊!她不但让我这样的穷孩子翻了身,做了主人,而且还让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后,我就一直憋着一口气,拧着一股劲,发誓尽我最大的热情努力工作,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工作之余,张社也没闲着,依旧痴于“针”情,针不释手。单位、熟人或邻居哪家若是有个红、白大事,首先都会想到请张社帮忙,好人缘的张社也乐于帮忙。除了丧事给人做“送终鞋”、“绣莲花带蚕衣蛾”收受一角、两角的微薄酬劳外,但凡喜事,分文概不沾取。像老人庆寿、小孩吃喜面、新婚嫁娶这样的事,张社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她为别人做的小孩猫头鞋、香布袋、肚兜、花帽,绣花鞋、绣花枕、绣被罩、绣披风、鸭舍帽,更记不清做了有多少。据老人回忆,她为别人所绣的被罩,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人家还在使用,他们说,看着张社绣的被罩,瞅着赏心,盖着舒心,就是再旧也不能扔掉。

  1987年,张社成了业余时间的“大忙人”,老伴刘清晨无意之中将头上戴的鸭舍帽透露给了别人,得知这是张社做的之后,电业局、水利局、县委会、县政府及各乡镇单位的一大批“熟人”接踵来访。有要一顶、两顶的,有要五顶、六顶的,也有要八、九顶,十几顶的,每每有人来要,张社都慨然应允。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张社利用早晚闲暇之便,每一天也要做上十几顶,而且保质保量,远远超过市场上卖的鸭舍帽。由于她在针线活上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有些人干脆就赠给她一个“针线精”的美称。殊不知,她的手艺只所以做得精、做得好,用老人的话,是“情”之所至,一针一线,都饱含了她对党、对新社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而这种情是博大的、无私的,已不仅仅是张社的个人业余爱好和兴趣,它代表的,恰恰是张社老人“针”情不缀,用心实现的另外一种价值人生。

  好人是有好报的,热心助人的张社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所敬重。邻居王群才的母亲在世时,就不只一次的来找张社,说她死时,花再多的钱也要买张社做的“送终鞋”和“绣莲花带蚕衣蛾”(民间有“一蚕一蛾,好过奈河”之说),因为只有张社做的送终鞋穿着舒服,就是到了黄泉路上,也会走的平安。并且一再表示,其子、孙、重孙都会感念张社的大恩大德。据悉,老人去世时,穿着张社为她亲手制作的送终鞋,宛如安然熟睡,是含着笑走的。事后,王群才拿出一百元钱答谢张社,依照民俗,替别人致理丧事,是必须要收钱的,否则死者便不安心,但张社说什么也不肯收。最后实在推辞不过,张社才拿了一角钱,王群才眼含热泪,给张社恭恭敬敬的磕了一个头……

  回顾起解放后的人生历程,拿新、旧社会进行对比,老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满足和喜悦,眼中闪着幸福的泪花感叹不已:“唉!像俺一天学没上过,靠要饭生活的穷孩子能有今天?没想到,真哩是做梦也没想到啊!”一字字都饱含了她对党和新社会的无限感激之情。

  为了报答党和社会,1993年9月4日退休之后,一刻也闲不住的张社总想做些什么,才觉得不辜负党对自己多年的养育之恩。首先,她想到了重阳茱萸绛囊。因为她看到,每逢九九重阳,与菊花酒并称重阳节庆两大佳品的茱萸绛囊日渐被人淡忘,不但佩带者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少人根本不知道茱萸绛囊是重阳节的必佩之物,张社的心灵深处觉得一阵阵刺痛。怀着抢救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保护这一民俗文化特色珍品的高度责任感,张社决定全身心致力于这项工艺制作事业。潜心研究、挖掘、制作出真正属于重阳文化内涵的茱萸绛囊,穷毕业之力,也要将这一“活着的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传承下去。当她将自己的想法与嫂子进行商量时,擅长刺绣的嫂子二话没说,欣然同意。

  1998年3月,自首批茱萸绛囊工艺在驻马店“风光市场”被人哄抢一空时起,张社制作的茱萸绛囊工艺便像滚雪球一样愈做愈大,诸多省内外的客商纷纷慕名登门,代购远销。产品一经推出,便以它精湛细腻,形象逼真的工艺特色深受大众青睐;更因其品类繁多,填补了以往市场上茱萸绛囊工艺品种单一、没有创新的空白。随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不应求,她先后义务免费收授了王爱、李请、彭凤英、朱好、杨灿然、贾秀英、张兰云和张雪梅等数十名弟子一齐制作茱萸绛囊,仅弟子便在崇礼、韩寨、东岸等乡传播茱萸绛囊工艺制作人员达700余人。至此,以张社冠名所形成的茱萸绛囊工艺品牌不仅遍销全国各地,同时远渡重洋,驰名海外,在美、日、韩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热销。不仅海外广大侨胞视其为工艺收藏珍品,就连许多国外人士也禁不住交口羡叹,称其为东方民间工艺中不可多得、多见、多遇的奇葩。

  三

  近几年来,在张社老人的影响、带动和指导下,上蔡茱萸绛囊工艺制作队伍连年呈直线上升趋势,播及蔡都、杨集、崇礼、韩寨、东岸及塔桥诸乡镇。仅崇礼乡石店村,就有200多名家庭妇女利用农闲之便,长期从事这一工艺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量的茱萸绛囊工艺制作规模产业。该村农民石罗顺瞅准、利用这一商机,充分调动、发挥农家妇女喜爱针工绣艺的特点,果断投资80余万元,采取公司加农户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着力于这一文化工艺品产业的长期开发。为了打开销路,深入市场,石罗顺一边让张社提供样品,一边聘请张社做现场指导。眼下,石罗顺的茱萸绛囊工艺品产业规模可观,每年创产值100余万元,纯利润收入达40余万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重阳茱萸绛囊工艺能够形成今天的喜人态势,茱萸绛囊工艺制作队伍能够得以日趋壮大,张社老人功不可没。称她为上蔡县民间传统工艺茱萸绛囊杰出传承人,是当之无愧的。

  2007年2月17日,张社受县、市、省领导推荐和邀请,于18日赴郑州参加了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全省文化系统共同组办的“春满中原”系列民俗文化――“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活动,张社和来自全省的众多民间工艺家们在省人民会堂内济济荟萃,共同见证了这一民间工艺品大放异彩的盛况。是夜,省四大班子领导为老人们一一把盏、敬酒、布菜。宾馆住宿,老人们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专人保卫人员、服务人员等贵宾般的礼遇。此次展销的工艺品,上蔡除张社的重阳茱萸绛囊、东岸的桃核雕花工艺外,还有来自于安阳市滑县的秦氏绢艺、木版年画;三门峡灵宝市的剪纸、布艺;南阳市方城县的石猴;淮阳人祖庙会的标志泥狗和鹤壁市浚县的木刻、泥咕咕等;品类之多,超过了三十项。在展销现场,张社老人制作的茱萸绛囊工艺品倍受观众瞩目,始经销售,柜台前就立刻围满了人。一天之内,她带去的三大包茱萸绛囊工艺品便售购一空。当一位姓宋的主任接过张社赠送的生肖绛囊工艺品时,一个劲地赞叹叫绝,左一个大妈,右一个大妈,比亲生儿子叫得还要亲。当问起张社老人这次参加“春满中原”民俗文化活动的感受时,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好,好啊!我当时就向领导说了,没想到啊!咱旧社会也是做这的,生活所迫,就是再辛苦,也不会有人关心你、看望你。哪能想到,这如今老了老了,手艺也不剩以前了,却能受到领导这么排场的接待。这……这一天三上桌,还住大宾馆,有空调、浴池,还有保卫人员,想起来就像做梦一样哩!”说到动情之处,老人不住的伸手拭泪。

  如今,张社老人虽已过了古稀之年,听她谈话,看她做活,依然耳不聋、眼不花,还有着使不完的精气神。只要拈针在手,不带珍珠绣的茱萸绛囊仍能一中午做出七十多个,就是像“和平鸽奶头珠串幸运球”极为繁琐的茱萸绛囊工艺品,也能在一天内制作出十几个。小小的一块平绒布、五色布和绢绸,只要到了她手里,眨眼间就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件美仑美奂的工艺珍品。在用料上,她不再拘限于原有的茱萸香料,重新加入了山奈、白芷、菖茱、苏合香、莘岂等十几种中药材料,研碎成末,或单独入料,或整体配料,令人闻着芳香溢人,使佩带者怡神颐性,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多年来,张社与时俱进,靠对生活的体会,时时赋予茱萸绛囊新的文化内涵。在茱萸绛囊辟邪、消灾、长寿等传统含义的基础上,她又不断制作出一大批与党、国家、人民息息相关的茱萸绛囊工艺佳品。除文章开头介绍的一些品种外,另有一心爱国、草莓春华、玉米秋实、吉祥如意、长命百岁、快乐心、平安心、和平鸽带幸运球、年年有余等五十余种品类。一个月前,一些在澳大利亚、美国的上蔡籍海外学子返校之时,什么也不带,只带了张社老人制作的茱萸绛囊。他们说,这是咱上蔡最为珍贵的文化“特产”,带上这比啥都令人羡慕。谈到明年的奥运,心系奥运情结的张社老人显得无比动情和深情,她拭着泪感叹:“唉!这一点呀,俺更没有想到,奥运会能在咱北京举办,想着就像做梦哩!多神圣啊!别看俺老了,俺可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就说以前旧社会吧,咱们国家净受欺负,现在中了,也该咱们扬眉吐气咧!”老人说到这里,含着泪花的眼神里洋溢着自豪和骄傲,“像俺一个靠手艺人吃饭的人,如今也老了,要说为国家做啥贡献的也谈不上。不过为了奥运,俺咋样也得表达一下自个的一点心意。”为此,张社老人硬是憋着一股不服老的劲儿,从2007年3月1日至6月5日,数十个日日夜夜,她每天早上6点便准时起床缝制和平鸽,一针一线,精益求精;千丝万缕,倾尽“针”情。6月24日,20多万针逢制成的600只和平鸽如期在张社老人手中放出,带着他对党的一腔殷殷“针”情飞赴首都。届时,这600只如灵活现、精美逼真的象征着团结、奋进、和平的吉祥物将做为奥运献礼,在北京举办奥运盛会期间,通过奥组委转赠于前来参加奥运会的世界各国代表团。

  2007年6月28日,为进一步拓展重阳茱萸绛囊的全面开发,做大做强重阳茱萸绛囊工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张社做为法人代表,成功注册了上蔡县重阳茱萸绛囊祈福用品有限公司。时逢中国。上蔡第五届重阳文化节隆重召开之际,张社逢制的茱萸绛囊更成了省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们的倾心之物。2007年10月20日上午,中共上蔡县县委书记李海洲同志陪同有关专家、学者专程拜望了张社老人。看到老人一件件生动多姿的茱萸绛囊佳品,原国内联络部副书记、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曲艺学会常务副会长常祥霖,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编辑研究会副会长乔台山赞不绝口,爱不释手,并与张社合影留念。当热情的张社老人将一个个饱含“针”心“针”情的茱萸绛囊工艺分赠于远方的客人时,专家和学者们的脸上,都乐开了花……

  老人的手是奇特的,欣赏张社制作的茱萸绛囊工艺作品,或为避邪消灾、或为马到成功、或为鸡报春晓、或为福禄长寿、或为兆喜临门、或为财源滚滚、或为情系华夏……其做工之精巧,之雅致,令人叹为观止。你会在灵魂深处,感受到她对美好生活的艺术想像和创造,悟出一种象征,寻找到一种属于你自己的祝福。

  “掌上隽品奇亦珍,巧手慧心系针情”。说起今后的打算,老人笑称“针”情未泯,只要身子骨还听使唤,哪怕有一点儿余热,也要织尽“针”情,以报党恩,将茱萸绛囊工艺制作继续传承下去。做人是需要境界的,而做人的最高境界,无疑是一个人对党、对社会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的无私胸怀。张社老人就具有这种胸怀,只此一点,张社便足以为人敬、为人重、为人颂!每逢清晨看到头顶升起的旭日,我相信无论今天的阳光有多么明媚,最灿烂的――永远属于下一个明天。因为我读懂了张社老人充满深情和执着的眼神,她告诉我,最美好的生活,不在昨天、今天,而在将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