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优劣论(一)
详细内容
与海外同行相比,中国本土企业在创新竞争,尤其是渐进式创新方面拥有很大优势,但在创新管理等“大我”型创新方面还暂时处于劣势。
本土企业的三大创新优势
中国企业一项重要的优势是,中国的大企业在迅速跟进方面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愿望。因为在传统上,大企业往往甚为保守、怕担风险、不善学习,并习惯于在现成条件下做文章。然而,有些中国大企业却表现得非常超前,他们在从事老业务的同时,非常善于获得开展新业务所需要的新能力。当其他许多企业还停留在挖掘现有制造、营销潜力的时候,它们已经在开发未来需要的全新能力。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但我在中国的研究表明,能够把握这种平衡的企业往往在渐进和激进这两种方式的创新中都做得比较成功。
中国企业另一项潜在优势是对于本土环境的了解,如果能把这种了解转化为对中国消费者的深刻理解,这就将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优势。但我的研究显示,极少有中国企业的研发部门能将客户信息转化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计、开发新产品的新见解。虽然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如光明乳业和上海通用,但绝大多数企业在创新领域尚处在落后阶段。
中国企业需要强烈的市场意识来推动创新,但这一能力尚待全面开发。中国企业的第三项优势是其创新的成本效益―――主要由多年积累的制造业经验所驱动。另一项驱动因素是每年进入研发及工程队伍的大批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经验不足,但普遍素质较高,能力较强。
正如华为有效的研发模式所展示的那样,这不啻为一项竞争利器。为了有效地使用好这支人才队伍,中国企业需要开发对研发人员及其他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的能力、跨职能领域团队建设的能力,以及培养面向市场的研发文化的能力。在以上三项能力中,最后一项可能最为重要。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是,如果不具备这些管理技能,企业势必很快失去其成本效益方面的优势。确实,外资企业在这方面正在迎头赶上,戴尔个人电脑在华制造的运营成本已经低于联想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