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从尊贵的“管家”到热情的“服务生”(一)
详细内容
近些日子,国内企业圈子里叫得最热闹的词语肯定能数得上“兼并重组”了。一边是国有企业加大改制力度,纷纷剥离辅业,强化主业;另一边则是民营企业响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举起收购的大旗。医药行业也好,汽车行业也罢,国内竞争比较充分的几个行业都纷纷掀起整合浪潮。在规模逐渐扩大、业务不断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着管理模式转型和权力下放后引发的各类问题,也因此聘请“外脑”为之出谋划策。在实践的积累中,笔者认为,真正成功的管理并不在于管理模式的选择,而在于观念的改变和机制的支撑。
模式――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提到管控模式,如今的国内企业已不再陌生。随着西方管理思想的传入,三大类管理模式早已深入人心。财务管理、战略管理、操作管理,这些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于旗下不同业务的管理中。
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比
不能否认,管控模式的确定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通过对公司业务多方面的分析,企业选择极具针对性的管控模式,实现有效的权限划分,推动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当企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时,企业往往会凸现各类内部管理问题,阻碍企业快速发展;选择合适的管控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所以说,模式的合理选择将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保障。不过,仅仅确定模式是远远不够的。纵览国内企业的成败,基本上看不到有哪家企业会标榜自己的成功是正确的管控模式带来的,也没有谁会把错误的管控模式归咎为失败的直接原因。但是,当我们深究企业成败背后的诸多原因时,管控模式又显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管控模式,已成为企业健康经营的必要条件。但当这个大原则明确之后离不开“人”和“制度”去实现,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管理模式无法成为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
总部――从尊贵的“管家”到热情的“服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