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表现形式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应对考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学生以考试成绩论成效。在我国主要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模式。按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应6 a上小学,历经6 a小学、6 a中学,进入大学时应是年满18 a的公民,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年满18 a即为成人,因此,大学教育当属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应是以开放式、启发式、学研式教育模式为主的产物。国外高等教育特别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少有应试教育的模式。由于社会体制和传统教育模式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应试教育在国内大学教育中却仍有大市场,甚至成了应试教育怪圈。
1 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成因
1.1 大学应试教育怪圈的表现形式
1.1.1 僵硬的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特别是外部灌输性知识的学习,过分重视应试技能,教学方法主要是机械训练,严重忽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忽视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对未来而设计自己的今天〔1〕。当前教育体制沿袭的仍是重结果、轻过程,重选拔、轻激励,过于依赖各种测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制〔2〕。个性在大学继续被扼杀,兴趣被漠视,特性全无,程序化的教育流水线培养的人才,只是应试教育的速成品。这种重规模轻质量,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体制,必然造成大学生钻而不专,高分低能,素质不全,理论与实践脱臼,动手能力差,教育脱离社会市场的需要等。其主要表现为:(1)分数与排位维系教育部门管理政绩。在大学,学生和政治荣誉、学习深造无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而一些大学还将学生的阶段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旨在鼓励大学生好学上进。部分大学为追求排位,盲目的建设综合性大学,讲究学科的大、齐、全,而忽略发展特色教育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千校一面,万众趋同”。(2)狭隘的教育价值阻碍人性的发展。把教育价值确定在国家、社会这一环,把国家当终极目标,忽视个人与人类整体这两端。教育价值认定上缺乏一种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人道意识。(3)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在8:2左右,课程设置注重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忽略社会实践能力和道德素质,致使大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社会阅历空白。导致有的大学生需要补学“对人要讲诚信、过马路要走人行道、主动给老人让座!”这些幼儿园学习内容的现象。
1.1.2 教条的大学管理制度 部分大学为追求排位,制定各种应试管理制度,对教师重数量轻质量,轻而不精。年轻教师多,出现本科生教本科生,甚至出现专科生教本科生的现象。在学生方面,评优制度、入党制、助学金评比等与分数完全挂钩,创新发明,文体获奖等占评优机率不高。部分大学实行成绩公开排位制,开辟校园“光荣榜”,考研上榜人数逐渐变成院系的荣誉、领导的政绩。由于12 a的应试教育经历,大学生只能进一步陷入应试怪圈。本应该是培养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但由于忽略了对“人”的教育和强调对“技艺”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却是考试的“机器”。
1.1.3 呆板的传统教学方法 大学教学中学化,表现为我讲你听,我说你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无学习动力。实行“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等,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忽略学生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1.1.4 畸变的大学生应试心态 目前大学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心态,分数大于一切,为了分数可以采用任何手段,如用手机发答案、提前几个小时或者更早进考室占“黄金位置”、将重点抄在考桌上、将重点缩印成小纸条带进考场等。另一部分是拿奖学金无望者,他们抱着“60分万岁,少一分有罪,多一分有愧”的心态,力求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上课听MP3、睡觉、看小说等现象屡见不鲜,对学习无兴趣,把考试当作苦差事和一种任务来对待。
1.2 应试教育的特点
1.2.1 升学率为教学质量的检验点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源、社会的认可等与升学率密切相关,升学率越高,学校的教育质量,生源就越好,政府投入的教育基金就越多。一个班的升学率越高,这个班的班主任奖金、工资就越高,评职称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老师的身价越高。分数成为教学质量的唯一检验点,完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为了升学率,完全灌输自己的思想,忽略培养学生个性培养。
1.2.2 分数为学生追求的目标点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其实质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比较简单的教学方式〔3〕。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高分,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分数上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只要分数高就可以进好的学校,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奖励也就越多,老师的表扬也就越多,因此,满分成为学生追求的最终目标,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为考而学。
1.3 大学应试教育怪圈产生的原因
1.3.1 传统价值取向的误导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科举制度、官本位思想在祖辈心灵中定格,以家教形式延续下来,孩子在“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等期望与“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教导声中长大,思想被定格和锈化,把读书求学与家族的荣耀权利等同起来,把学习当作又苦又累的差事和任务来完成。
1.3.2 现代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本身就沿袭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培养、选拔模式化,忽略个性的发展,“一考定终生”和“以分取人”程序化,学生为进入高等学府不得不疲于应考,百般钻研应试技巧,忽略道德素质和个人兴趣发展。
1.3.3 大学教育制度的束缚 我国大学本科教育被定位为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基于“专才”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对某方面技艺专长的教育,客观上对个性的张扬和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限制;欧美国家大学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基于“通才”教育,强调的是对“人”全面教育,客观上便于人的个性发展。两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的差异是明显的。 1.3.4 个人价值取向的错位 在‘唯分论’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对学生评价主要标准就是分数,分数越高则能力越强,再加上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而轻实际才华的倾向,大学生不得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5门书(外语、政治和三门专业课)”。这也正是导致大学走向应试教育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但没有使大学生在相应的学段获得应有的种种素质,反而使大学生读书功利化,如此下去,便陷入了应试怪圈。
2 大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