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浅谈现实语境下的高校诚信教育(一)

浅谈现实语境下的高校诚信教育(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社会环境高校诚信教育原因实现路径
  论文摘要:诚信是立身之本、发展之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但当今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诚信意识不可避免地受到熏染。本文以高校为立足点,探讨现实环境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常闻有人对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大为叹息,对其诚信度更为扼腕。的确,目前大学校园中考试作弊、“枪手”事件时有发生,拖欠助学贷款、学费,手机欠费现象也呈上升趋势,至于就业应聘假包装等情况更不是新鲜事物。但仅此就可以对大学生群体冠以“诚信缺失”的帽子吗?即便可以,责任只该由大学生单独承担吗?高校、社会就可以隔岸观火,远离是非吗?答案显然不是,但又一言难尽。
  最近,我校举行了一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在诚信缺失责任的承担方面,大多学生认为,社会当负主要责任。例如,“认为当前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列在第一位的是“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社会现实生活中不诚实现象太多”,约6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诚信社会就没有诚信校园”,更有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诚信状况好于社会”。
  可见,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上,不能轻视社会环境的推波助澜作用。那么,要想解决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先搞清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这种结果,又是什么因素致使这种社会环境的出现。
  一、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及其产生原因
  对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情况,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用“一地鸡毛”来形容,概括而言,我们可以从个人、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来观察:首先,在个人生活方面,经常可以见到一部分人诚信道德退化现象。如求学进修上的文凭注水,人际交往上的坑蒙拐骗,工作劳动中的掺假造假、投机钻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危机、邻里纠纷……其次,在企业层面,故意逃废银行债务、违约造假(去年震惊中外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可以说是一个不诚信的极端典型)等;再次,政府层面上,有些机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搞各类虚假浮夸风,违规谋利时常发生,“豆腐渣工程”是典型代表。
  导致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具体原因较为复杂,许多因素不仅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而且还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而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诚信观的历史局限。传统诚信观囿于熟人、朋友、亲人等狭小的范围内,具有封闭性。而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受传统诚信观影响,许多人讲诚信只对周围熟人负责,而在此圈之外,不讲诚信则习以为常。
  2、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失范现象严重。一些旧的体制仍存在或产生负面影响,而新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及时形成,人们的信仰、信念容易缺失或动摇。同时,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备,法制不完善,难以对社会经济中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机制;另外,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一元化的,即以最少的成本去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当人们发现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有更大的实际利益可图时,失信行为就会大量产生;再者,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经济活动的趋利性特征表现明显,使得人们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注重短期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在给社会经济带来极大混乱和破坏的同时,对包括诚信在内的传统道德造成强烈冲击。
  3、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的误导。这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社会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二是守信的收益不明显。当失信成本少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有利可图时,经济主体有可能选择甚至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失信行为无利可图,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和制裁时,经济主体就会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从而促进诚信环境的好转。因此,一些经济主体或个人之所以敢弄虚作假、不守信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基于此,对于失信之风的盛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面对社会失信。高校被动受制,处境尴尬
  对于社会的诸多诚信缺失问题,现在的高校大多并没有引以为戒,适时应对,正如“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排在第二位.权重较大。这应该是高校诚信缺失的一大动因。当然,对于大学生失信问题,也不排除学生个人素质的影响。本次调查表明,有较多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的自我思想品德修养意识弱化”是“影响学校诚信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高校毕竟是育人之地,对于学生素质的下降,其责任亦不可推卸。可见,惟有高校切实尽起育人之责,才能避免学生诚信之失。但现在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表现如何呢?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l、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首先是应试教育“阴魂不散”。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的评价要求不高,并往往简单化,结果容易忽视个人道德的完善,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而这种环境下的学生则一直将分数作为评价自身优良的标准,造成一味读书,忽略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这就导致了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即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引申出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则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诚信又缘何而来呢?
  其次是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一般而言,高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学生德育考核的依据不够确定、全面,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更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年度品德评语中,往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套话。从这些套话中根本无法看出其品质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度,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纪校规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学生的失信行为。
  2、高校德育教育存有偏颇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在校生的规模空前扩大,高校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以极大的挑战,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乘虚而人。大学德育虽然有两课教育,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例如,在本次关于“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调查中,“课程内容空洞,不切实际”位列权重第一;虽然有心理咨询,但存在覆盖面不广、实效差的情况;虽然有网站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德育工作手段,但存在缺乏直接的思想交流环节的情况;虽然有校园文化活动,但存在侧重学生的文体、科技素质的提高,忽视大学生品德养成,包括诚信品德养成的德育工作的广泛开展等。
  另外,高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理念、力量投入、评价指标等方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强调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人数师生比的不断提高等,使得大学德育工作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系统、主动的教育机制,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导向、评价等问题上存在“盲区”。
  三、高校应采取对策,以洁身自好。远离社会污点
  时下社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解决社会失信问题,也不是一个决议、一项制度创设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在暂时无法解决好社会失信的前提下,高校只能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否则,所谓的“象牙塔”将不得不面I临倾塌的危险。然而,于社会而言,高校的作用又举足轻重,实不能任其堕落。毕竟,高校在于固本,使人类优秀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又在于创新,引导社会前进改革;更是对青年一代的教化、培养,促其发展,使之具有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的本领,排除社会无序的影响因素,而施以定向的、规范的、正面的影响,使得学生能排除负面影响,健康成长。据此,针对社会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高校应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洁身自好,守住社会一方净土。
  (一)制度创设上
  构建大学生信用机制,从制度上落实讲诚信。第一,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对诸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诚信缺失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和惩处。第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此项措施权重位列第一,普遍为学生接受)。要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结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对其诚信品性作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记载的内容既有讲诚信的优秀表现(对此类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和首肯)也有不讲诚信的缺点记录(对此类学生,则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并将学生的诚信档案,如实反馈给将来的用人单位第三,对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实施奖优惩劣。一是建立激励机制,褒奖诚信者。建议设立大学生诚信奖,同时,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优秀学生、推荐人党的重要标准。二是建立惩处机制。可视具体情况,通过不点名批评、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等形式,使不讲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