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个性问题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大学生个性培养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大学生德育工作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德育工作 大学生个性培养 问题与建议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基地,也是对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当今时代,越来越呼唤具有优良个性人才的出现。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提出,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已经逐步看到了培养大学生个性的重要性。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优良个性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是促进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良好方法,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新型手段。
一、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个性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同时也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整体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德育理念与现实发展存在距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为政治统治服务,表现在停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坚定的接班人。德育的这种目标并没有错,但是片面强调为政治统治服务,认为只有听话的、中规中矩的、凡事按部就班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的观点则是错误的,也是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德育理念的落后性,不但忽视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还无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限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养成,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2.德育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目前,我国高等院德育工作主要采取灌输的方式,采取书本讲解的方式将道德实践硬性生成公认的道德规范。这样一方面对于那些缺乏自我思想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是毫无消化和理解地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对于具有独立思想和尝试精神的大学生来说则是一种精神上的扼杀。实践证明,单一化、简单化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
3.欠缺培养大学生个性的环境。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这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良好的环境容易对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好的环境则容易对人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片面强调对大学生知识性的教育,从而产生了相对封闭、压抑的教育环境,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思想自由,限制了其兴趣爱好的养成,同时也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给大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设置了众多的阻碍因素。只有为大学生提供能够自由发展的软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培养优良的个性。
4.高校教师缺乏德育教育的主导性。高校教师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大学生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高校教师只有在具有深厚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优良道德品质,才能达到对大学生实施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目的。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只是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略了自身所应该具有的现代意识、社会责任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品质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有些教师不能运用自身的综合素质,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优良的个性。
5.管理标准过于硬化。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为了实行起来比较方便,往往采取硬性的统一标准。例如,学生必须修足够数量的课程科目,必须要参加名目繁多的集体活动等。这些硬性的管理标准无视大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不能看到每一个大学生的自我需求,更不能从发展大学生个性出发,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过于模式化、标准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多种类型的人才,并不是“规格”和“标准”完全统一的人。高校采取过于硬化的管理标准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必然严重影响和限制大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