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发达国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 培养模式 中外比较 问题 趋势
一、发达国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1、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许多教育发达国家都在思考经济类专业为新的世纪培养什么样类型的经济学人才的问题。法国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委员会主席阿达利先生在《构建欧洲高等教育模式》的报告中提出了法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改革思路,即“为法国迎接21世纪的挑战”。他认为,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教育的第一个使命“已不是培养国家经济管理人员,而是服务于大学生,因为管理人员已经不是工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不论大学生的社会出身如何,都要给与他们每个人获得自身发展、准备未来职业和深入学习的全部机遇”。
英国1996年成立了以政府教育顾问为首的高等教育考察委员会,以期针对整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拟定出更合适的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方针,将英国经济类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报告特别为英国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目标作了诠释,它认为,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就是要“激励每个人,使他们能够终身发挥其最大潜能,在经济学学识方面不断进取,对未来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并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学习者创造条件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和增强素质,以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他们的力量,为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经济需要服务。”
美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化普及教育阶段,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最成功之处就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经济类专业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以培养广泛的文化意识与修养的人才为目的。施教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和适应能力。
2、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
(1)注重文理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和加速发展促使高校学科改革呈现出高度的综合化的态势,现有的依托狭窄专业教学的高等教育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不适应各门学科协同合作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实际需要。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应该致力于既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以社会文明建设需要为依托的,又要使学生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还要使学生增进对自然知识的了解,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逐渐成为国外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特点。
(2)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弹性大。封闭和僵化和课程体系显然是难以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实,各国高校先后建立了开放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内容,并尽量使其弹性化。197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议”的咨询报告对大学课程设置标准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应宜粗不宜细,二是应以定性规定为主。其目的就在于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具有很大的弹性。美国高等院校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约9%左右的新课程,这一举措的核心在于集中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以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实验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基础性阶段,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分析方法和专业技能,为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美国高校的实验室都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们常常有机会自己去预备实验,并且还可以随意去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教师们也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做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得出不同的答案和结论,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远离课本的理论和结果。
3、培养方式和教学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注重思维教育。与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经济专业教育发达国家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平等的启发式教学,这一点对实践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教学尤其重要。
(2)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实践。这种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取材于真实的经营环境,采用相似的组织结构、人员关系与时间,运用同样的资源约束、竞争压力、数据和信息,以训练学生的战略观点、政策观点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是采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企业所面临的复杂信息流和市场环境进行模拟,并做出相应营销决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小组,深入实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第一线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相适应,英国等大学,经济类专业几乎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也没有统一的课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选择最新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就业率最好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无疑,不局限于教材、注重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更易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大力推行创造性教学。与我国课堂教学不同,国外经济类专业采用创造性教学,以压缩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为显著特征。国外经济类专业的授课常常是每天仅一节的一个小时专题演讲课。一方面,由于时间短,教师必须提高上课效率,在极短时间内集中介绍学术观点,以便让学生讨论;另一方面,由于授课效率提高,教师还可以用其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如辅导课、讨论会、独立研究以及小组研究等方式。
4、发展趋势
(1)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促使高等教育全方位开放和全球性教育资源共享,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依存和需求程度,将大大地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赋予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加深刻的丰富的内涵,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外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
(2)信息技术与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联系越来越密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上通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被迅速应用到社会经济与工商业实践中,这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育领域,加强财经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3)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呈现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高度综合化,学科综合化的趋向加剧,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领域出现了专业复合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复合型财经专业大量涌现。专业的复合化既有传统经济类学科内部专业之间的整合,也有传统经济类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复合,如经济类专业与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