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等教育改革迎接新经济时代到来(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教育体制改革;新型人才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必须改革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体制,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方针;同时要抓好教学改革,要在拓宽专业口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20世纪末,在信息产业、基因工程,特别是正在迅速崛起的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已跨人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比较有了一些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诸如传统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下降,知识产品的比重上升;信息产业的崛起等等。在90年代末期,由于微软的崛起而出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提法最近一个时期被“新经济时代”的提法所替代。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向全世界各个角落延伸,以网络为纽带的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电子商务实现了从信息获取、产品创意、原材料采购直到宣传促销、签约定货、货币支付、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供需直接见面的方式开始变得过时,不管是软件业还是制造业,不管是高新技术还是传统产业,大家都站到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都面对同一个因特网,重新开始自己拓展市场的里程。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格局,经济界称之为新经济。这个提法在?000年达沃斯经济论坛年会上得到了承认。经济学家们将当前的时代称之为“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时代的出现,将使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质的变化,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主动迎接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新经济时代给高等教育提出的使命
新经济是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为资源、以知识为资本而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形态经济。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它是高新技术经济,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新经济生产的技术条件也与传统经济不同。随着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压缩技术及语音识别技术、虚拟技术、显示技术、自动翻译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将使人类制造技术进人信息化制造阶段。新经济时代将使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服务业将扮演主要角色,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将成为社会主流。新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朝着分散化、非标准化方向转化,职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里或分散的小办公室指挥车间的运转;应用计算机,按事先编好的程序,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率地生产;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即成为知识的生产率。新经济时代,直接在车间从事生产的工人逐渐被机器代替,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人们凭自己的业绩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价格。新经济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但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依靠无形资产投人实现可持续发展。新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用知识必须有学习、吸取、加工的过程,这就要求劳动者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坚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将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主题。
从新经济时代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新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具有新的知识观、价值观、人的发展观,而且需要培养出具有广博丰厚基础知识的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人才;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人才;具有格守原则规范的人才;具有独立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才。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并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他还强调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了高等教育迎接新经济时代挑战所担负的使命。高等教育担负着知识传递、生产、积累、创新、应用的职能,负有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二、新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科教兴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那么教育的改革开放与发展应遵循什么方针呢?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在我国大中小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特别是轻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没有能够同21世纪的政治经济发展接轨,更没有能够同世界教育接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在把我国的高等教育引进死胡同。因此,改革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体制,成为教育转轨的关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什么是现代化?美国学者E"C"布莱克认为,现代化是指“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导致源远流长的改革过程呈现的动态形式”,它“反映着人控制环境的知识亘古未有的增长,伴随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迅速变化的多种情况过程”。总之,现代化既是世界各国追求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要达到生产的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流通的市场化;又是社会各种体制(包括教育体制)不断适应科技的迅猛发展而不断改革的动态过程。因此,高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地改革教育体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党的十四大就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立足于中国,放眼世界,积极吸取大胆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成果,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各国间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调整改革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譬如,日本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旨在培养能适应21世纪国际战略环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面对世界高等教能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教育接轨,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