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开展行动研究是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源泉(一)

开展行动研究是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源泉(一)

详细内容

摘要: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而去寻找、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不断尝试、反思和行动三结合,从而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素,提高实践者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者的参与意识。本文从行动研究的介绍入手,重点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关键词:行动研究 博客

一、前言

顺德区教育局近十年来,凭着经济优势,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过我们深知,硬件只是为教育信息化工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中的关键还在于如何用好这些设施,发挥网络化教学优势,开展信息化课堂教改实验?各学科的老师如何承担整合课程的教学任务?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能否发挥优势,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呢?

我们镇积极承担基于天空网络教室系统的信息技术课题资源库建设研究,我镇全部中小学都参与了信息技术资源库建设,但是,若要将资源库有效应用于教学,并将此模式向其它学科推广,则要求我们对资源库的有效性应用进一步深化研究。如果信息技术教师能全面开展行动研究,则能在自己的学校或教室中,研究立即的、实际的情境,加以检讨、反省,就能改进教学,推动教育信息化。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进行一个探讨。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是教师结合其他人员的参与或协助,基于合作、平等、反省和批判等精神,使用质性或量化研究方法,以改善教学质素为目的,探究教学系统发展和变革的历程。

行动研究大体分两种类型: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型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市区系统)范围内进行的联合行动研究。

传统上,研究被视为大学教授、学者或专家的工作,与教师无关,教师只传授别人的知识,不必也没有能力作研究。但是在今天,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落实新课标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探究自己的教学实际,才能促进专业发展,落实新课标精神。

三、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1.行动研究是培养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好方法

事实上,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风气已盛行,许多教师撰写论文,进行研究;许多教师参与各类研究团体,参与研究过程,或依各自的兴趣和关心,作非正式的研究。但我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别人,而非自己的教学实际;研究场所多是在电脑中心或实验室,而非自己的电脑教室。因此,研究结果大多是概括化的结论,对自己电脑室的教学改革并没有多大帮助。

新课程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课程本身的研究,而更应该注重对自我的探索过程,自我探索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我们不太愿意面对自我中自己不满意的部分,而往往这些部分才是有意义变化的催化剂。日有所思,日有所得,只有当我们面对自我中的这些方面时,变化才成为可能,而行动研究是一种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和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这样,知识、实践和发展就不再是分离的了。行动研究者在与同事和学生的合作中,常常是在不断的行动、观察、反思行动结果的循环中形成并检验有关他们工作的理论的。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研究者──教师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结果的消费者。故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教师的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要“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研究性工作”。

(2)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和想法。同时校外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唤醒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3)研究的目的──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4)研究者与专家的关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专题性和技术性的咨询和指导,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在“信息对等”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5)研究过程──包含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和评估与反思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

总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行动研究和探究活动,进行积极的反思,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与同事相互协作,把研究和实践联合起来。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促进课程发展,还可使教师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因此,课程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和课程合作开发者为提高实践而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Mckernan,1996)它更关注于改善人类行为和反应的质量而不是构建行动理论。

四、行动研究的实施

1.行动研究与正式研究之比较

行动研究

正式研究

研究人员

1. 实务工作者担任,学者专家提供协助

2. 注重人员民主参与和合作协商

学术研究者为主,其他人员协助施测或提供资料

研究者知能

基本程度或有限研究知能,经验少或无

具有相当程度研究知能,经验多

研究目的

1. 提升实务运作品质

2. 获得促进实务运作的知能

1. 发展或检验理论,解释或预测事件

2. 产生可普遍适用的知能

研究问题

为改进实务问题,因实务中察觉或实务需要而衍生

和验证或发展理论有关,多衍生自文献花阅览或省思

文献探讨

多阅览可用的二手资料,以概括了解

广泛阅览一手资料,以全盘了解

选择样本

立意取样,可得样本

抽样具代表性样本

研究设计

1. 程度多自创,可适度弹性修改

2. 收集、解释、实施等步骤常循环进行

3. 较不关注控制情境和减少误差

1. 严谨设计,控制干扰无关变项

2. 依原订线步骤实施

3. 重视信度和效度

资料收集

以简易可用技术,立意收集资料

采用具信效度的测量技术,可能进行前导性研究或预试工具

资料分析

采用简单分析,多呈现原始资料,注意实用显著性,较多主观看法说明,批评者协助检验结果。

分析技术复杂,呈现分析后资料,多强调统计显著性、推理一致性或事件深层意义诠释或洞察

结果应用

1. 强调实用显著性和影响实务的程度

2. 多提出改进实务的可用资讯

1. 注重结果的意义、理论的显著性和可复制性

2. 多提出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报告形式

依据实际需要而定,无统一格式

强调合乎严谨学术论述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