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下的CAI随谈(一)
详细内容
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知识经济正如大潮般向人们迅猛涌来,学生须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并努力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是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的。蕴含着时代气息的CAI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迅速赢得许多教师的青睐。随着CAI的进入,语文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也得以显著提高。可在尝到了几许甜头之后,就出现了一批可以说是相当一批过于迷信CAI的教师,他们觉得只要用多媒体课件来教学,教学效果就一定能够大大提高,为此在制作和运用CAI过程中陷入了误区。
一、课件重视 教材漠视
现在有些教师不管是去听课还是去评课,首先关注的就是执教者是否有课件,课件是否精彩。为了迎合赏评者的口味,许多教师就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的制作与开发上。特别是优质课,与其说是教师基本素质的比拼更不如说是课件制作效果的展评。据对三十个上过公开课的教师的调查,在七天的准备时间里,钻研教材与制作课件的时间比例为2:6的占三分之二,3:6的为四分之一,更有一些教师在调查中错误地将制作课作与备课混为一谈。而现代教学理论则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过好教材关和学生关。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而如今这种一味地追求辅助教学的表面热闹与精彩,却违背学生的发展以认知教材为基础的规律,淡化教材,不品析研究的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它使语文教学的意义丧失殆尽。
二、素质脱节 合作错位
计算机是一门新兴、高浓度的科学。网络在九十年代初尚处在初级阶段,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在全球普及。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可很大一部分教师学习电脑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的使用也不是很熟悉,更不要说制作课件把学生带入多媒体或网络了。比如本校,教师能独立制作较高质量课件的只有一位老师,能制作简单课件的也只有两三人而已,而专职制作人员一个也没有。这样会制作课件的不懂得教学意图,懂得教学的不会制作方法,这样错位合作的结果往往是做了改,改了做,到最后不得不屈服于课件,丢掉许多自己的思路去“适应”它。
三、难度消散 思维空白
有些教师认为制作课件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一观点无可非议,可无止境地降低难度,却让学习者失去思考的余地,我想这一点是应该值得思考的。一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对学生难懂的地方都通过各种多媒体途径,形象生动地进行分解,这样全面的知识展示为学生解决了所有的难题,难度的消散自然也使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学生是有惰性的,当文字被演绎成图像、声音;当思维被解剖成了程序、步骤,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看到现成的东西,长此以往,学生必然缺少“克服难点”的经历,也必定缺乏“获取成功”的体验。那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何而来?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如何形成呢?真是未利吾事反为其害。
四、课件神化 教师僵化
现在去听课,有时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学生不必翻书,教师不用写字,一直以来被认为学生必备的教科书和教师必需的粉笔成了废弃物品,整堂课“学生瞪着电脑看,教师围着电脑转”。但本人认为课件之所以能进入课堂的最可靠的理由是它的交互性和反馈性,可事实上计算机还无法实现真正具有教学意义的交互反馈,它只是一种预先设定好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显示相应内容的过程,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计算机则显得无能为力。而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它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由于多媒体课件所控制的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往往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边上课边想着什么时候得点鼠标,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和得心应手,压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使教师完全成了一个“放映员”。
本人觉得CAI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在制作和使用时,应掌握好一定的度。应做到“精、活、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