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合作交往”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一)
详细内容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课程中介而构成的一种交往关系。通过课堂有效“合作交往”,不仅可以获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与共进,体现教学的真谛。而且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反省、更新自己的学习状态。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如果能坚持有效的“合作交往”,那么,必将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使课堂自始至终能充满生命活力。
1.点拨欲望,主动中求互动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合作交往”的基本条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主动性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充分利用同桌商讨、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互动、互教、互学,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1 以“兴趣”燃起参与欲望。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把点燃;有了兴趣,便有了开发智力、挖掘潜力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水平才不会下降,智力潜能就不会枯竭;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权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情绪、集中的精力、活泼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活动于课堂上。他们再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我在导入和探究阶段创设“小狗小猫猜谜”、“小老鼠小兔赛跑”等情境,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引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机。
1.2 以“商讨”激发交往热情。
“商讨”过程应着眼于“发现”新知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交往中充分表现自我,交换观点,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化、体验、深化、细化所学内容,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活性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教学模型,让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讨论,并动手剪拼,要求把它组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各小组的同学剪得仔细、拼得认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展示各小组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各种不同思考方法的展示交流中,同学们相互得到启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增加自主学习愿望的同时,促进了协作互动,促使个人行为变为集体意志。
2.优化组合,合作中求成功
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学习效果等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也必须要受到群体的作用才能产生更大的生命力。学生的学习财富与价值蕴含在“合作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这过程中组织和调动学生的力量,才会体现其永恒的存在价值,才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不竭动力,才会在学生生命成长中闪耀灵性的光辉。
2.1 小组合作,求同存异。
现有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小组间优差组合,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几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但要摆一摆课桌有多少平方分米还不够,怎么办?只有同桌合作着摆。要推算得快,两人还需协作分工好,一人摆长边,看一行能摆几个;另一个摆宽边,看能摆几行。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小组间的交往、合作是否顺利、融洽,还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交往合作技巧。
又如,在教学“乘加和乘减”时,我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统计学具,并在之前讨论四人的分工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有部分小组的学生是非常灵活的:四人中一人记录,一人拿学具,一人用信封装好学具,另一人监督。只用了短短的一分钟,就完成了20个学具的统计,而且结果正确,这样的分工合作既可以节省时间,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又可以有序地进行统计,在正确完成统计任务的同时也整理了学具,可以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讨论。而有的小组,由于分工中个别同学职责不明确,用了近3分钟也没有完成任务。这样的比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合作策略的竞赛。只有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经历许多“精彩”过程的诠释与体验,才能使知识成为他们成长的经历与生命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