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园本培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非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教师 园本培训
论文摘要:考察上海市部分幼儿园开展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园本培训现状发现:目前相关的园本培训主要有师徒带教、教研组活动和俱乐部等,这些培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创新管理机制以激发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构建幼儿园基地培训网络模式和引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提高幼儿园的培训能力。
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使具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学前教育类人员可以通过教师招聘等程序进人幼儿教师队伍。这在打破教师用人机制一潭死水的壁垒,满足紧缺教育人才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开展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园本培训。
一、非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进入幼教队伍的现实背景
(一)教育改革创造了非师范人员进入教师队伍的机会
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打开了非师范生进人幼儿教师队伍的大门。2000年9月23日,教育部第10号令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标志着教师资格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它意味着教师的任用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也意味着非师范专业的人员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有了从教的机会。
(二)学前师范办学层次结构失调以及出生人口高峰导致幼儿教师的不足
上世纪末以来,学前师范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两级过渡,专科以上层次快速发展。伴随着大量学前师范学校以及学前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升格,学前师范办学层次的结构失调问题也逐渐显现.尤其是缺乏专科层次的学前师资。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高峰时的儿童长大成人,并进人育龄期,婴幼儿出生基数增加。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增长,以及幼儿人园年龄提前,更是使幼儿园人园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和人园的需求量由此带来的庞大幼儿教师需求量相比,每年各种学前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的幼儿教师远远不能不能满足新开园的需求。这使幼儿教师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三)幼儿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吸引了非学前教育专业人员的加入
随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先后颁布了《教师法》《教育法》,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尊师重教的风尚也正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幼儿教师工作稳定、待遇不错,在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都是吸引非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进人教师队伍的因素。不容置疑,上海的地区优势也是吸引大量优秀的非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人幼教领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2003年上海刚刚启动相关政策之初,一些区县纷纷以落户作为优惠政策吸引非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加人幼儿师资队伍。
二、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特点分析
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园开展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师的培训现状,笔者对上海市30所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42名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承认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存在专业方面的劣势的同时,普遍认同他们具有的一定优势。
(一)优势分析
1.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沟通能力较强。对于大部分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而言,幼儿园教师并不是她的第一份工作,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强,所以在与家长交流、社区沟通等方面显现了明显的优势,比较有活力、有朝气、乐观自信,善于开展一些家长活动。这种社会沟通能力在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社会招聘时已经表现得很突出,许多园长表示,她们当时就因为看好这些教师的这一素质而将其选留。
2.不同的专业背景使各自拥有一定的特长。调查发现,尽管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差异性很大,但是,相对集中于美术、英语、音乐等相关专业。这一现象也反映了幼儿园在招聘非学前教育专业人员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一般来说,这些专业背景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各自拥有学前教育中需要的一些特长。此外,近年来选留的外地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也呈现出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等普遍较强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些教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班背景,但是他们可以给原先的课堂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并在活动设计上打破常规,从全新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3.比较虚心好学。作为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择业,尤其是上海幼儿园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这些教师都比较珍惜自己的教师岗位,有一份想在幼教工作上好好干的热情,当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现实要求之间存在差距时,也比较努力,虚心好学,愿意接受新知识和再培训。
(二)劣势分析
1.独立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比较薄弱。由于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缺乏对于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教育规律、教学环节等的系统学习,存在无法准备把握“适合于不同年龄儿童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问题。在当前新课程强调整合、创新的背景下,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于教育目的的把握比较模糊。
由于对儿童年龄特征难以把握,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各领域应该学习的关键经验缺乏系统的把握,这些教师经常高估或者低估幼儿的能力,加上教法不熟悉,活动设计有很大困难,教学手段缺乏,教学思路狭窄,活动质量不高。有的教师甚至将一些超越幼儿年龄特点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也有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心里没有底,经常以网络上搜索到的一些教育教学内容为依据开展活动,遇到教学效果不好往往会责怪孩子能力差。
2.专业技能不足。幼儿期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要求幼儿教师拥有弹、唱、说、跳、画、编等多方面专业技能,能在教育教学中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使昏昏欲睡的教学活跃化,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行动热情。
一些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虽然自身拥有某项才艺,但是他们不能兼顾幼儿教育中的多种专业技能,同时,这些艺术类专业的幼儿教师普遍存在着技巧与理论素养不同步的现象:美术专业的幼儿教师常常将教室布置成自己的作品展,而不知道教室环境应该是师幼共同建构的有意义的环境。更多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的基础,不会弹琴、唱歌、绘画,甚至因为欣赏、鉴赏能力有限,而导致呈现给孩子的事物缺乏美感。
3.专业技巧缺乏。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师幼互动的驾驭能力,在课堂中只关注自己备的课是否能够上完,对孩子关注较少,或者对于和他互动的孩子比较关注,而忽略其他孩子的反应。这类教师总体来说缺乏观察、诊释幼儿的能力。
三、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园本培训的行动路径
为促进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尽快适应园所需要,一些幼儿园开始尝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工作,以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更加贴近保教第一线,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班级层面的师徒带教制度。师徒带教有两种形式。一是“一带一”模式。即将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搭班,建立他们之间的师徒带教关系。这种师徒结对比较侧重于班务工作的日常管理。由于教育对象一致,有利于进行儿童观察分析和反思的培训。二是“二带一”模式。即一位非专业教师由两位教师带教,搭班老师带教重点在班级管理,同一教研组的经验丰富老师带教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在培训过程中,带教教师全方位给与指导,诸如备课、重点难点的把握、提问以及教育机智等方面,帮助新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动。
二是教研组层面的培训。教研组层面的培训主要内容是针对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讨,例如教学的有效性、师幼互动、区角材料的投放等。培训往往结合幼儿园的专题研究,结合教研组的研究,侧重点并不一样,包括一课三研、同课异构、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相关培训。
针对一些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拥有某项才艺但是缺乏全面性的问题,有的幼儿园开展了才艺互助组的培训。在对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进行欠缺的技能技巧培训同时,也发挥了他们专业优势对于提升整个幼儿园师资素质的作用,从而增强他们工作的自信心。
三是幼儿园层面的培训。幼儿园层面的培训之一主要通过课堂实录模式(幼儿园保教录像解读,一边看,一边讲解)进行。这种培训方式是以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以课堂实录会诊为平台,由园长、业务园长等组织新教师,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程序和方法、教师素养、儿童学习情况等维度进行诊断,对于保教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作出科学分析。
幼儿园还通过其他侧重于操作的培训,内容包括听课评课、区角活动、新教师如何备课、如何创设主题环境、家长工作、教态用语、运动保育以及一日常规管理等多个方面,着手解决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