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是走出教育困境的关键(一)

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是走出教育困境的关键(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自觉纪律教育家庭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教育困境;教师道德文化独生子女成人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提高全民道德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付进行教育过程的障碍和困难,也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个论断十分中肯,非常深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也迈出了艰难的改革步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事业显得滞后,出现了困境。这种危机的表现及其原因是什么?如何走出教育的困境,笔者仅就从增强全民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目前,我国教育的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学质量下降,尤其是德育较为突出。近几年来,大、中、小学把政治思想品德课作为杂粮,课开设。大专院校的政治课受排挤,甚至到了被取消的地步。不少学生缺乏国家、民族自豪感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对坚持基本原则的认识模糊,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对西方的政治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而追求抽象的民主、自由;学生普遍缺乏中国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一些人金钱至上,重文凭甚于重川识。其次,学生弃学,辍学率逐年增大,在校幸生数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而上升,相反是下降。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1980年的20。7%降到1986年的17。75%。1988年全国小学生流失428万名,流失率为3.3%;初中生流失287万名,流失率为6.7%,1988年有700多名研究生中途退学。“1988年随着‘经商热,、‘社交热,在学生中兴起的同时,一股‘厌学’情绪也随之在昆明工学院悄悄蔓延,被这股‘瘟疫,染上的大学生们,不以学习为重,任意旷课,考试作弊为厌学的反映之一;聚众赌博,打架斗殴为厌学的反映之二;忙恋爱为厌学的反映之三。昆明工学院去年的一年里,根据学生违纪条例和学籍管理规定共处理了242人。在一年内处理这么多学生,在该院是一个历史住的‘突破’,创校史之最。”(1989年2月11日《春城晚报》)第三、教师素质低,城乡比例失调。多少年来“进城风”越刮越猛,中老年教师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需要为由,从农村调入城市,由小城市调入大中城市;刚分配的沛范毕业生尽一切努力找关系留在城市或暂到乡村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城市。许多合格的小学教师升调为中学教师,合格的中学教师升调为大专院校教师,乡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就请人代课。大、中、小学不合格教师日益增多。1988年昭通地区某县教育局对该县加“过关”考试的一百多名小学教师,用小学升初中的试题作考卷,考试的结果是不及格者占75%之多。第四、教师厌教,1984年至1987年,本科师范毕业生约20万人,而三年中流失的教师加上未分到中学任教的就达13万之多,占65%。全国小学教师队伍1980年为549.9万人,1986年减少到541.4万人,全国普通中学教师人数1980年为302万人,1986年减少到275.8万人。最后,成人教育追求学历的现象日趋严重,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要联系不紧密。1985年全国有成人高校1216所,在校学生173。31万。从数量上看,规模不小,但目前的专业成人教育普遍存在迫求学历现象,不根据工作需要选择专业,而是将成人高校和中专作为调动工作和工转干的劝竣,有的地方不仅没有很好地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反而影响了技术队伍的巩固和素质的提高。
  造成我国教育危机的原因,就教育内部而言,是由因教育经费紧缺,教师待遇和地位较低,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改革尚未形成整体配套的改革格局;教育仍存在着脱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思想品德教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从整个社会看,是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低,缺乏健全的心理人格。十年“文革”在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中,以“革命”代替一切,推进一切,教育文化事业遭受浩劫。结束“文革”后,矫枉过正,由于政始运动的心理余悸,人们从害怕政治到否定或忽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强调智育,把智育简单地与教育划等号、与书本知识划等号,普遍存在重经挤不重教育,先经济后教育的思想倾向。记得我省某地区一个地委负责人在一次听取该地区师专负责人汇报工作时,玩笑似地说到“师专还未作为一个棋子摆上我的棋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现代社会文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向人类心理抛出了一束束“放射性物质”,比如,改革发展中的社会躁动现象,生活和工作节律的加快,竞争中的大起大落,个)、境遇的祸福骤变等等,对每个人都产生着巨大的心理负荷。没有健全的心理人格、没有一定的道德文化素质去有效地抵御和适应,就难免被“现代文明辐射线”所扼杀,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甚至导致全面的心理崩溃。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行政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大、中学生中都不乏例子。
  新的教育危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并积极地从不同角度致力于改革,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是一种历史的永恒的超前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发展的水平影响着人类的素质,人的素质的变革影响着社会政治变革,最终影响着经济变革和思想意识观念的变革。教育的终身化和教育的多元化一样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教育改革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改革。纵的方面:从胎教――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进行改革;横的方面:从教育休制――教育课程――教育方法――考试制度各个环节进行相互联系的改革,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尝试,但缺乏系统性、联系性,特别是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或在教育规津研究中,缺乏对“质”的研究,而只注重“量”的规定。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定,单就教学课时的多少作为标准和教师获取报酬的尺度,使得过去农村中“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在今天的教育战线上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学生中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表面上德、智、休并重,实际上是狭隘的考试领先的智育挂帅,因为学习成绩是“唯一可以量化的标准”,从教师到学生极为重视的也是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分数和升学率。这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要走出教育危机的困境,必须把提高全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祖国造就健全心理人格的合格公民确立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以此为指导,制定正确的教育方针。
  (一)建立规范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放在首位。用民族精神、传统支柱,能促进民族发展的“民粹”来教育学生,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地让中国优良传统和勤劳、诚实、勇敢、守纪等根深蒂固扎入青少年脑中。大、中、小学和幼儿教育是发展基础教育的决定力量。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生理方面的发展,也有心理方面的发展,既有认识及其能力方面的发展,又有意向和态度方面的发眨。
  要使我国的学校真正成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战略基地,(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科学的革命人生观教育,教育青少年、儿童认识人生的目的、意义、树立革命人生观。通过各种形式榜样.教育池们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化到集体的事业中,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共同的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做奋发有为的人。(2)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中姨重要的内容之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就是集体主义精神。应随着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增长,不断提出其教育的更高的要求。对小学生要教育他们懂得班级、少先队组织和学校都是集体,个人是集体的一员;懂得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维护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懂得在集体中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事大家商量,学习过民主生活,懂得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整体的道理,对中学生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认识,培养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要使他们认识小集体和大集体的关系,分清革命友谊和哥们义气的根本区别,学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调节集体成员间的关系,要培养为同学的进步而高兴的高尚情操,清除自私、妒忌的心理;在男女同学间建立起健康的友爱关系,发展正常的交往;培养学生在集体中自己管理自己和服从集体的能力以及为集体服务的独立工作能力。对中学高年级和大中专学生要教育他们深刻理解集沐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批判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要明确认识班集体、学校集体和整个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为关系,深刻理解广大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认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全体人民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为集体、为人民利益多做贡献,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并同损害集体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3)进行自觉纪律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一自觉纪律是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要求,青年一代参加祖国四化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斗争都必须遵守纪律,在现代化生产之中对于严格遵守按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章程、制度、规则、秩序具一仃更高的要求。在学校期间,养成青少年、儿童遵守自觉纪律的品质。是他们今后参加建设,遵守劳动纪律的准备,也是保卫祖国,遵守军队纪律的准备。自觉纪律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手段,进行自觉纪律教育,应从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生活常规开始,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有秩序地工作和生活。在进行自觉纪律教育的同时还应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培养其守法习惯。对初中生解释与青年学生关系较大的法律条例、规章和章程,使其认识遵纪守法是公民的义务。帮助高年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法律,教育他们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的法令,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有关命令、决议和指示,服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还应教育学生在校外一切场所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自觉维护社会公格,对不守纪律行为要进行劝阻,对违法现象要与之斗争。(4)进行民主教育,培养青年学生逐步增强当家作主的自觉性和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的观念,不断提高自己参加国家、社会民主管理的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教育青年学生认识到,在发展程度上、在民主化、法律化、在人民群众的民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所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这需要我仇青年一代为之而努力。
  (二)教育改革应以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主要突破口,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幼年时期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性格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为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良好的心理个性,应把加强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首先应将时代的英雄人物作为典范。中小学生尤其是幼年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品德教育需要形象、生动的范例,以之供他们仿效,并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教材中应有一定份量的适合青少年仿效的先进模范人物。其次,有些是非界限要分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汤使一些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但哪些是民族的“精粹”,应继承发扬,西方发达国家有哪些精华,可供我们吸取,都应该用发展的观点进行精心细致的选择。有关文艺宣传部门要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不抵消或少抵消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正面道理,如几代人同看一个“性生活镜头”的方式,应予改变。再次,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是解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材要适合中小学生的特点,有理论性的内容,时代感强烈,有一定的超前性,中小学生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现在,全国有一点八亿中小学生,今后每年还有二千万学生进小学,到本世纪末还要新增二亿多青少年,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正确认识和摆正德、智、体、美、技的关系,培养健全心理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德、智、体、美、技各自具有特定的内容和含义,反映着全面发展人才的各个侧面。德、智、体、美、技又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错误的,这已为厉史的和现实的教训所证明。理想、道德体现和决定着人的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引导并推动其它几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有了理想和道德,才能产生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强大动力。,馗德在共同理想的支配下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同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构成它的补充。理想的破灭常伴随着道德的沦丧,致使人崎型发展。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敏锐的洞察力是理想、道德、体育、美育、技能较以形成的重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理想、道德、体育、美育、技健一项也不可能具备。德、智、美、技的增长和实现又依靠体育,“体育之道,配德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居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向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