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论孩子拥有尊重的权力(一)

论孩子拥有尊重的权力(一)

详细内容

  [摘要]尊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还孩子以自由,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在快乐中求知。
  [关键词]尊重 信任 孩子
  
  尊重孩子是父母的第一天职,也是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今的孩子个性强,逆反心理也强,这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前些日子,一位学生家长与我联系,说要请我帮他解决一个问题:他正在上初二的孩子向他们交了一份“平等宣言”,内容是这样的:
  1.除上学时间外,自己安排活动、自己看课外书、电视、上网等。
  2.未经允许不准私自进入我的房间,更不准看我的日记。
  3.必须互相尊重,不许骂人、打人、吼叫。
  4.我外出时,不必告知去哪里,只需向家长说明什么时间回来即可,等等。
  乍一看这份“平等宣言”还真有点接受不了,呵?你还没硬翅膀呢!竟然提出这样的要求。可是,静下来想一想,还是有道理的,这都是孩子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啊,从这个颇有代表性的宣言中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当今怎样去尊重孩子,成了老师、家长共同商讨的问题。
  
  一、尊重孩子的天性
  
  爱玩是人的天性,不仅孩子,大人也如此。只不过大人有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罢了。古代诗人的“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道出了学堂放学早,孩子们回到家里并不是读书写作业,而是趁着春光,去杨柳垂青的河堤上放风筝的情景,这无疑是写出了孩子的天性。可是如今的孩子怎样呢?不仅放学回家晚,而且作业一大堆。最近教育主管部门下发文件,严格规定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的布置情况,可是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多,会玩“野”的。于是,就有老师和家长联合约法三章来限制孩子的活动和自由,磨灭他们的“野性”。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当快乐不再是学习的形式,恐怕孩子们对学习所持的态度即便不是“厌恶”,也可能是机械的、被动的甚至是麻木的。有个同学在周记里这样写到:“我今年的寒假过的特别有意义,既没有过量的作业,也没有被逼着参加数学、英语等学习班,而是我们几个同学组成小组去超市体验生活了……。真是快乐无限,收获多多。”这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巴斯顿所说:“对儿童第一任务就是令他们快乐,如果你没有令他们这样,你便亏待了他们,没有其它使他们受到好处能抵偿这一点”。读书、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情,可分数压的孩子们早些“弯了腰”,失去了孩子原有的天真、烂漫和无邪。
  可是,当今还有不少老师和父母常常忽视对青少年的尊重,孩子们的一切都要按老师和父母的意愿去做,有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忽视他的全能发展,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失去自尊。一个缺少自尊的人,就会感到自卑、无望,容易消沉和产生对抗,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而遗憾终生。因此,当大人们在高喊“人人平等”时,千万不要忘记,孩子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平等和尊重。
  
  二、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思维
  
  据报载:有个女孩听老师讲,蚯蚓被弄成两段后,还会长成两条独立成活的蚯蚓。她觉得很奇怪,于是回家后,就把弄成了两段的蚯蚓放在阳台上养了起来,她妈看见了恼怒不已,斥责其为“神经病”,“异想天开”,把蚯蚓扔下阳台,并狠狠的打了孩子一巴掌。这事传到一位教育家耳中,他无不感慨的说:“这一巴掌很可能打掉了一位女科学家。”有一个外国孩子,画了一个蓝色的太阳,然后给妈妈看,“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家长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中国,恐怕多数家长要骂孩子:“你见过蓝色的太阳吗!瞎画!”。外国家长这样允许孩子“瞎画”是有道理的,他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可是,我们的家长总认为孩子整天读呀、写呀、背呀,考个高分才有前途,考上大学才是真正的成功,唯一的出路。而对孩子因好奇心出现的反常思维和问题,不是嘲笑就是责备,甚至打骂。孩子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尊重和信任,于是失去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其最终结果必然挫伤孩子可贵的自信心和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