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一)

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考试作为高校评价教学和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必须使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我国高校现行课程考试理念、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诸方面来看,仍然存在着考试形式固定、僵化、教条,考试内容陈腐,考试方法单一,试题质量不高的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予坚决改革。要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以期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人才;考试改革;考试方法;考试内容
  
  一、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考试作为人类的一个社会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300多年前的中国科举考试,被世界公认为考试的始祖。长期以来倚重考试方式来甄别、选拔人才已成了广大民众愿意接受的、被认为是相对公平的手段。由此,考试在社会各界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考试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包括了考试种类、考试制度、考试方法以及人民对考试功能和考试作用的认识等。考试作为一种工具、方法和手段,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现行的考试种类繁多,考试的形式多样,有招生考试(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高教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与水平考试等。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考试,其目的与作用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高考是为选拔而进行的,就必须严格按照招生计划,从高分到低分进行选拔。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而有的考试是为了考察考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这叫做水平考试,比如自学考试、职业证书考试、资格证书考试等就属于这一类,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别考生是否达到了要求的标准。与选拔考试、水平考试不同,高等学校所进行的各种考试应该属于学业考试,学业考试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考试应该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手段,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院校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改革也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校考试改革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是如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在科技进步、文化变革、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素质结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素质高低的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创新型人才深受社会青睐。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的合成,是知、情、意高度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缜密的思维能力,这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那么,考试作为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作用既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又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较公平的人才测量手段,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评定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的。考试对教学活动主体及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以说,考试这一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考试也就成了一柄双刃剑:科学地运用考试可以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也可能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可见,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正确认识考试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对于研究探讨高校如何进行考试改革、促使高校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考试内容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考试内容可以由考试形式来体现。高校考试内容的体现形式主要包括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考核等等。这些考试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大多数都是围绕课本来进行的,特别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教师往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讲稿的情况来确定考试内容,这实际上就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后果是听课的同学在课堂上记笔记,逃课的同学在课后抄同学的笔记,考试的时候看教材、背笔记就可以过关,甚至有些学生一个学期都不来上课,考试照样考高分。这样的考试一方面无法测量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取得的进展,也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必然造成学与不学一个样,久而久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考试内容限在一定的范围,考前教师就教材划范围、定重点会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显然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鉴于此,对高校现行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
  改革考试内容,就是要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考试理念。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考试,应该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考试内容的改革可以从记忆、理解和创新三个层面上进行。①通过记忆层面进行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保持和再现知识的能力。可以不超越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即可以紧紧围绕教材来进行,考试的内容侧重于教材中必须掌握和领会的一些基本概念、术语、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②通过理解层面进行考试,是要了解学生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能力,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扩大对教材、讲稿范围外知识的考核,考试内容要丰富,知识面要宽广,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以启发学生积极地去研究思考,其考试内容应该侧重以考察灵活的、富于思辨性的知识为主体。③通过创新层面进行考试,是要考核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观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核学生有没有独到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考试内容就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运用知识创新的空间。
  改革考试内容,有必要和考试题型联系起来。考试题目的类型往往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高校流行着所谓“标准化考试”,大多模仿高中招生考试、高教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资格考试与水平考试等等,考试的题目一般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等等。这种考试题型对于应试教育、选拔考试来讲有其独到的功效,但几乎千篇一律的、僵化的考试题型是不能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要求的,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碎化和禁锢思维两个方面,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一到期末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一些教条和概念来应付考试,这就是造成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上课的学生记笔记,不上课的学生抄笔记,考前学生背笔记,考后学生扔笔记”的原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生甚至采取舞弊等不正当手段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这种考试已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