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教育理论论文>论当代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与统合(一)

论当代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与统合(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追求 主流价值观
  〔论文摘要〕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关系拓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价值的统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诉求,青少年所处的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特殊人生阶段则为社会共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青少年价值观的统合应基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建设和发展共识及美好生活追求为共同愿景,尊重主体价值,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基于现实更应着眼未来,促成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些论述为我们在市场化、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解决包括青少年群体在内的价值追求多样性中的统合问题,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从而树立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方向。
  
  一、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趋势
  发达的市场经济、完善的法治、自主个性的弘扬是当代社会的追求,但这些理想化的状态中,仍然不能或缺的是道德。一个社会除了经济价值外,还要有维持其运转的社会价值,正如一个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需要精神的慰藉,才不致迷茫和空乏。青少年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和物质、精神文明的传承者,他们的道德状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在市场社会、开放社会、网络社会和全球社会条件下,他们的思想道德又呈现出新的特征:市场经济引发了人们价值观的冲突与变革,网络促成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共存格局,开放社会则使个体的价值选择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性。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以“主流价值”为支柱的学校德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客观地讲,青少年群体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所谓“信仰危机”。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所面临的信仰危机还具有以下特定涵义:这里所谈的信仰危机是被界定在“当前我国现代化全面推进”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考察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已进入由深刻变革向逐步稳定、逐步定型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对个人而言,道德价值在开放社会、市场社会和信息社会里,已经由过去政治价值统揽的形态变迁为以政治价值主导、生活价值为取向的多样化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自觉的道德学习、道德修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个人将会更多地从生活价值方面来考虑道德学习、道德修养。
  开放的社会条件将使得个体在精神追求方面存在诸多选择,这主要包括:(1)认同现有的主流价值观,在主流价值体系内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2)回归传统,寻求传统资源的支撑,如新儒家学派;(3)产生价值替代,进行宗教信仰或其他生活价值的追求。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如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1]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1.8%。[2]教育部的调查显示,8.2%的学生表示信仰宗教,甚至在被调查的学生党员中也有6.5%表示信仰宗教。[3](4)价值缺失、精神空虚或在多种价值观中产生混乱导致价值冲突。如此等等,体现了青少年在政治信仰追求之外,已经有了诸多其他选择,体现了价值追求的分化以及选择方面的多样性。
  
  二、青少年价值追求分化的原因探析
  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源于从外在的规则范式去要求人的行为,而没有从德性与实践的内在善、德性与个人生活的统一性、德性与社会传统的生命力的内在品性、内在关系出发。[4]就青少年精神追求的多样化而言,尽管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问题,但认真地追根溯源仍有其必要,这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现实社会中进行求解。
  1.社会物质生活差异性增强,青少年的选择呈现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我国是在基础相当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总体而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此外,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由此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社会不平衡的状态容易产生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各地区的贫富悬殊问题。由此呈现出的现象是,在我国不仅存在后现代的社会形态,也存在现代的和前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活动中。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具体表现在青少年方面,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是不同的,而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青少年的文化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青少年的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也会有所差异。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在思想方面的落差将更明显地呈现出来,这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2.开放社会流变性加剧,青少年的道德共识式微
  当今社会是一个愈来愈开放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开放性冲破了以往的单位式管制,使得人的社会活动空间空前开阔。开放社会首先反映在社会流动方面,即不仅商品流通成为常态、市场经济得以不断完善,而且作为劳动力要素的人力资源也开始成为自由流通的因素。人们对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流动习以为常。城市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资源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而农村则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而获得了新的动力,也由此有了新的问题。
  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必然带来信息的流动和文化的冲击。社会化开放性的资源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影响着青少年教育,因为他们尽管生活在学校环境中,但这个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外部世界的一切流变都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学校内部。然而,正如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物质水平的变迁速度是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当两者的变化都成为常态时,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共识就将不断消减,道德共识的达成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3.信息传播网络化,青少年的交往越来越具匿名性
  自从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类社会以来,社会信息化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由此人类社会开始了信息数字化阶段;70年代开始,计算机从大型机向个人电脑扩展,促成了数字信息个人化;90年代开始计算机网络化,由此形成了个人信息社会化,也就是“信息网络化”。在我国,信息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少年的网络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国有网民1.37亿,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未婚、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下的网民依然在网民中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57.8%、82.5%、71.5%,[5]青少年成为网民的主体。此外,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已达到1700万人,相对于整体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和未婚的比例更高,网民年龄更趋向于年轻化。[6]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信息的网络传播方式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方式,网络的学习和交往成为时尚。就社会形态来说,网络基本属于虚拟社会,交往方式是匿名的,不同于面对面的互动。网络传播除了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查询检索方便等优势外,还使传统的线性叙事、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发布、双向互动传播。在此情况下,道德作为一种靠自律和社会舆论起作用的机制,在匿名沟通的情况下的集体评判和个人负罪感大大降低,失德或缺德的几率则有可能随之增加。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在网络时代与传统社会具有巨大的差别,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和个体性特征。
  4.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青少年的国际化交往初见端倪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它是资本、商品和劳务跨国界自由流动的结果,也是世界上170个国家政府决定进一步融入全球大家庭的结果。全球化是一种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潮流,具有所谓的“双刃剑”效应。它正在席卷全球,整个世界由此成为了大市场。[7]
  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在这里,流动指的是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时空的运动。全球化就是时空压缩,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的社会。[8]在这个即时互动的世界里,从教育方面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到国外访学,也有愈来愈多的外国留学生进入了中国校园;从生活方面来看,不少外国企业进入了中国市场,在带来物质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信息方面,各种资讯通过外来人员和互联网络流入中国。于是,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击也难以阻挡。然而,外来文化也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在带来先进理念的同时也掺杂着一些糟粕,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