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区域活动的新方式(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正在日益被幼儿园广泛采用,因为它是在幼教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以幼儿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对孩子的发展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习材料、自由结伴、共享交流……这些,证明区域活动是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好途径,是幼儿园当前教育纲要精神与理念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体现孩子的自主学习,让孩子真正学会而不是仅仅是学会,我们老师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活动 活动主体 自主学习
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延伸活动,一起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动手,交往更好发展个性的机会。
通过几年开设活动区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交流与研讨。
一、结合幼儿园自身特点,创设活动区
常常有教师问:“我们的活动室这么小,孩子这么多,设那些区合适?”“怎样解决活动空间的问题?”基于这些现实矛盾,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再次反复学习活动区得理论并结合本园的实际进行思考和运用。明确了在活动区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定位。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提供有发展价值的环境,适当、适时的提供幼儿发展机会和条件来实现,基于这种认识,首先改变了活动区形式上的固定单一化。活动区得空间间隔不在都是用柜子将每个区,局限在某一空间或固定在某一位置上,而是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办法分割教师的空间。每班根据具体活动至少有三个固定的区域:如小班设置了:我喜欢的小动物――宠物区、看我多棒――积木区、娃娃家等。在中班设置了我真了不起――小制作区;我们一起长知识――图书区;生活劳动区等。在大班设置了:小问号笑了――科学活动区;美术交响曲――美工区;火红小超市等等。由于每个区域的活动空间和人数有限,当这些区域的标识已全被幼儿领走,分别进入各自所选的区域后,没有得到固定区域活动标识的幼儿可待特制的自由角色标识,随时可以用教师准备好的小草席往地上一铺,就自成一区或三五人,开始活动。将活动去活动的内容与整个幼儿园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使教师创设的固定的、灵活的区域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我们要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题的观念
“幼儿是活动的主题”是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它强调幼儿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展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机会。确实,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周围的环境有种好奇、探索,有一种主动了解的欲望,而教育就应该要保护孩子的这种“主动”。以往,在教学中我们比较习惯于教师先示范,幼儿被动模仿,教师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我们进行的区域活动中也留下了点滴的痕迹,表现在幼儿必须按教师的意志进行活动。比如,有时在区域活动中由于人数的限制,几个不愿意看图书的孩子或是调皮的孩子,为了照顾整体,被安排必须要看书,因为别的区幼儿已经满了,规定孩子要坚守岗位等,以教师的意志去规范孩子的行为。还有时,为了让活动室里的环境更好一些,就让几个画得好的幼儿或是手工好的幼儿在美工区完成我们的任务,尽管有的幼儿并不愿意。如果这样区域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主题性能体现吗?肯定不行。因此,要使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交流、自主活动则老是必须具备幼儿是活动主体的理念。教师要学会与幼儿相处,在活动中要给与幼儿积极的期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环境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与活动的支持着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客观合理地组织评价才能帮助孩子制动探索,发现世界,主动改变自己的方式,超有现状,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