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概况(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攀升,国内学者在中药治疗CSA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概述了中医药治疗CSA的机制、各家辨证分型、治疗用药及中药药理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药;药理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椎动脉受压和发生弯曲、痉挛或伴有椎动脉粥样硬化及转动牵拉椎动脉时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颈椎病患者中40%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中医多以“眩晕”病论治。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统计方法存在差异,所以各种疗法的治疗效果多有不确切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本病的治疗已有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现将本病的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以虚为主,主要夹风、火、痰、瘀等。“眩晕”一证,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主张应从风火立论;金・刘完素的《河间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 辨证分型
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亏,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变,痰瘀内生致经络阻滞、脉道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而出现。其病因病机复杂,各医家辨证分型也各有千秋:赵定麟〔2〕将其分为痰湿中阻、痰瘀互结、湿热内扰、气血亏虚四型,分别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温胆汤、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李飞跃等〔3〕总结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辨证分为肾虚肝旺型、气血两虚型、气虚瘀滞型、痰湿阻滞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治疗,疗效显著;梁晓星〔4〕以痰热内扰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诊治,分别以泽泻汤和黄连温胆汤、杞菊地黄丸加减、建瓴汤加减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潘之清〔5〕将其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痰瘀互阻五型,分别采用羚羊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八珍汤、金匮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治疗。
3 临床验方报道
王拥军等〔6〕将53例CSA患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连用20天,治愈39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2%;熊昌源等〔7〕以钩藤饮加葛根为主随症治疗肝风上扰证;汤正蓉〔8〕以天麻钩藤汤和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蒋红玉等〔9〕对63例CSA予以芪棱汤(黄芪、桑椹子、天花粉、三棱、水蛭等)治疗,总有效率达95.24%。钟冬梅〔10〕用加味黄芪桂枝汤治疗CSA 41例,总有效率92.68%。杨笃权等〔11〕用定眩冲剂治疗CSA 220例,治愈率61.6%,有效率98.6%。金卓祥〔12〕认为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自制晕乃停口服液治疗,以天麻蜜环菌片作对照,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优于对照组的80%,而且治疗组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吴绪祥等〔13〕运用乌龙丹(黄芪、川芎、制首乌、地龙、葛根等)治疗CSA,效果满意。田伟明等〔14〕应用自拟止眩汤治疗CSA 161例,对照组用颈复康冲剂治疗139例,结果前者总有效率为98.13%,后者总有效率为86.33%,二者有显著差异。姚天源〔15〕用通痹定眩汤治疗CSA 349例,结果:治愈212例,显效96例,有效3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97.99%。
4 中药药理研究
4.1 中药对微循环的影响 以往认为颈椎病骨赘不除、椎间失稳不解决,将持续对椎动脉形成刺激或压迫,症状则难以缓解,然骨质增生、椎间失稳与临床症状并不呈正相关,颈椎病临床症状出现,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机械性刺激或压迫神经、血管或脊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横突孔、椎管、椎间孔与相应组织间都有一定的间隙,一般都难以真正压迫血管、神经或者脊髓。仅极少数病例系增生组织对椎动脉形成压迫,影响椎动脉血流量。但骨赘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充血水肿可使管腔狭窄,从而使血管、神经或脊髓组织受到压迫而发病。现代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而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除湿通络等方法改善微循环,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改善局部化学环境,有利于症状的缓解。王易虎等〔16〕以颈痛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并设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动脉管径、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颈痛宁对扩张血管有明显作用,能扩张椎动脉管径,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流量增加,并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
4.2 中药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现代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减慢,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且血液黏滞度增高致血流速度缓慢,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椎动脉单位时间内血流量变小可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引发颈椎病或加重颈椎病病情,故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入手,亦是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之一。韩纪举等〔17〕对白花丹参的临床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黏附凝聚作用,并具有降低血黏度功能。郭万等〔18〕以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胆南星、天竺黄、半夏为主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现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降低。郭彦等〔19〕对川芎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可以改善微循环,使其管径、流速、流量、毛细血管数等方面有明显改善,尤其以微动脉最明显。现代药理研究〔20〕,白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加血液循环;天麻可使脑血流量增加,降低血管阻力。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脑供血,是治疗眩晕的良方。陈健〔21〕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红细胞压积、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黏度、各切变率时的全血表面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均低于服药前;顾丽贞等〔22〕用体外血栓形成仪观察到仙鹤草水煎酒沉制剂在33.33~93.33 mg(生药)?ml浓度范围内,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表明他对血液的高凝倾向可能会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张明发等〔23〕研究表明羌活水煎醇沉溶液浓度为0.1 g/ml时可抑制离体兔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血栓增长速度,使体外血栓形成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