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与留(一)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流与留(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辅导员在高校的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带来了一系列弊端。文章通过剖析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失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稳定辅导员队伍、留住人才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流失;留人
  高校辅导员是奋战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对维护校园的稳定、构建和谐校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可是近年来,这支队伍中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大多数人心思变,流失现象十分突出,有些学生在短短几年的大学生涯中要换几任辅导员,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制约了这支队伍内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也阻碍了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发展完善。
  
  一、高校辅导员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职责不清,工作负荷高
  1 数量上超负荷。目前高校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普遍很重,一名专职辅导员一般需带200~400名的学生,往往超负荷运转,带的学生太多,辅导员工作就很难深入细致进行。
  2 质量上超负荷。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就业和生活等诸多方面,集消防员、保姆、侦察员等角色于一身,需要辅导员成为形势政策教育专家、学生党务工作专家、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社会交际专家等等,这需要在工作中投入很多精力。
  3 体制不明,职责不清。辅导员工作需要和很多职能部门打交道,在工作中常常受到各部门的多头领导,学校各个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最终落在辅导员身上,间接成为职能部门的秘书,客观上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工作热情减退,主要应该做的学生思政工作却被忽视,工作重点本末倒置。
  
  (二)职业认同感低,地位不被认可
  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文件政策肯定了辅导员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一方面有些人瞧不起辅导员,不把辅导员看作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没有技术含量,很多人都能干得好;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辅导员普遍感到整天忙于琐事,几年下来,科研成果积累较少,职称普遍不高,社会认可度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缺少方向感,发展空间受限
  近年来,高校的辅导员很多是从应届研究生中经过多种渠道筛选选拔的优秀毕业生,大多曾做过学生干部,基本素质不错,具备较好的潜质,但是很多学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不明确,相比专业教师,辅导员整天忙于学生事务,占去大量时间;教学与科研成果赶不上专业教师,在职称评聘等方面没有优势。从政工系列看,都说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后备干部培训和选拔的重要来源,但是,得到晋升的毕竟是少数,许多辅导员都面临着发展机会少、出路窄的局面,对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时刻在为换岗发展作准备。
  
  (四)工作收入低,承受压力大
  辅导员工作时间很不固定,晚上加点、周末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但是他们的收入与其辛勤付出严重不成比例,牺牲的休息时间往往没有相应的加班费,电话费、交通费等也少有补贴,且因辅导员职称普遍不高,造成学校教师与辅导员的收入差距明显,辅导员面临房子、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较大的压力。
  
  二、高校辅导员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校园稳定,阻碍和谐校园的建设
  辅导员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学生群体和谐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没有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谐,便不会有和谐的班级,也谈不上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从而也无从谈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学生没有归属感,对辅导员失去信任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大学生一旦在生活、工作、思想上有了困惑和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辅导员解决,他们对辅导员的信任是第一位的。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参加工作刚一年就跳槽,频繁流动,造成学生缺少归属感,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
  
  (三)不利于学生思政工作的创新,重复在低水平的工作中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当务之急。只有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才能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工作的水平和层次,不断进行创新。队伍的频繁流动,造成了队伍建设的不连贯,培养一批走掉一批,频繁的更替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资深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岗位上“长期战斗”,工作的连续性不强,只能在低水平的阶段重复。
  
  三、稳定辅导员队伍、留住人才的途径
  
  高校缺乏一些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不能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需要。因此,主动地采取措施,留住长期从事的人才,解决高校辅导员流失问题,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产生,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共性课题。